•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隰县小西天

别名
隰县小西天景区
门票参考
25元
开放时间
08:00~19:30
适宜季节
四季
旅游景区级别
4A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临汾市隰县

建寺历史

据康熙《隰州志》二十四卷李呈祥撰写的《千佛庵碑记》小西天工程“始自己巳年,递自甲申”,另据清光绪《山西通志》中“千佛庵,以崇祯己巳年释道亮所建”, 己巳年为1629年(明崇祯二年)。

据《千佛庵碑记》谓: “燕僧道亮住锡此山,更名凤凰,取其似也。乃渐铲险就夷,……始自己已,递至甲申,”大意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千佛庵筹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前后至明祟祯二年之间。初期建设工程自崇祯二年至十七年,历时15年。庵内上院大雄宝殿创建于崇祯十六至十七年,殿内满堂彩塑自清顺治八年至十三年止,历时约5年时间塑绘而成。

另外大雄宝殿明间脊檩下方题记板上现有: “时崇祯十七岁次七月壬申贰拾七日壬子午时上梁大吉,奉直大夫庚辰特用钦授隰州知州浙西戈用忠,将仕吏目郭从善”墨书题记。

佛教沿袭

禅宗沿革

从历史记载看,小西天是典型的佛教禅宗寺院。小西天在不同时期,又分为禅宗的两个派别“曹洞宗”和“临济宗”。《重修廊庑碑记》下题有“曹洞正宗菩萨戒比丘隆鉴”等,说明小西天创始人东明应是曹洞宗僧人。另据 《西方圣境灯油碑记》又有“传临济正宗第二十六世龙池净土觉天禅师”的记述,说明清雍正年间的住持觉天禅师属于临济宗。据此明未至清雍正初年,小西天应属曹洞宗,之后则属于临济宗。

新中国成立后小西天建立了佛教协会。1963年,成立山西佛教协会隰县小西天佛教分会,居士王凯当选为会长,小西天住持演善为副会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隰县佛教协会,小西天住持性堂任会长。

历代住持

东明(明崇祯二年——康熙初年)

兴秀(康熙初年——康熙二十五年)

隆鉴、隆钟(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四十五年)

傅灵、法霖(康熙四十五年——康熙五十七年)

觉天(雍正三年——雍正十三年)

普宁、周渊(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七年)

周体(乾隆十八年——乾隆三十七年)

沙惺(乾隆三十七年——年代不祥)

乾隆后期——嘉庆年间僧人及住持不祥

心纯(咸丰元年——光绪二十六年)

显学(民国3年——民国23年)

定泰(民国23年——年代不祥)

禅定、演善(年代不祥)

性堂(1959年——2002年)

寺院布局

凤凰山巅的小西天寻地势而布,孤桐峰上高耸的观音阁建在风头上,下院是风背,沟两旁的山翼像凤凰展开的翅膀。 上院大雄宝殿背山而筑,与东端的摩云阁遥相呼应,为风尾。纵目远望,正像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

小西天分上下两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下院无梁殿坐西面东,是僧众诵经的禅堂。殿中有木雕楼阁和数十尊铜铸佛像。韦陀殿与无量殿隔院相对,殿内的韦陀像是由整块楠木雕刻而成的,其面貌威武,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北房为经舍,珍藏着一部明万历版善本藏经,保存完好,共7310卷,具有很高的学术及研究价值。韦陀殿背后侧旁建有两座殿门,分别题有“疑无路”、“别有天”,由此可达孤桐峰峰顶。

寺院建筑

这座寺院,分上下两院,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

下院

下院是寺院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是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登阁远眺,田园如画,令人神往。无量殿东北方有“半云轩”为藏精舍,珍藏一部明版善本藏经,共7000余卷,保存完好。

上院

上院,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大殿内正面排列着五个相互连通的佛龛,“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和“弥勒”等诸佛端坐莲台,各饰锦衣,神态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两旁,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殿南山墙上塑着“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殿北山墙上塑着须弥山上三十三层“仞利天”、佛传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大梁上,八大金刚威武雄壮,粱间墙壁悬塑着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仙鹤,游弋在飘渺的云头上,十二乐伎菩萨,身姿轻盈,温柔高洁,往来自如地表演着“天界”歌舞。整个殿内,天宫楼阁,层层迭迭,云雾缭绕,粉彩妆銮,呈现出一派仙宫佛国的迷人景象。

寺院特点

名山大寺多以高大宏伟取胜,惟小西天别具一格,以小巧玲珑独秀。全寺建筑面积虽只有1100多平方米,却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许多殿舍,浑然一体,并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割开来。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层叠叠、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既有一般寺院之格局,又有园林建筑之妙趣。

小西天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塌耳”。这里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发生,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她“小”得不俗。而“因地布景,种种清秀”,雕塑传神,呼之欲出,妙在布局的变化,足见她“巧”得灵活。寺院布置得体。殿堂构造缜密,精雕细刻,出神入化,足见她“精”得细微。“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西坡,峰峦叠翠”。再加上举世罕见的悬塑,足见她“奇”得拔萃。如此精巧别致的格局和清幽雅洁的景象,在建筑史上真可谓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悬塑艺术

小西天上院,面东正中为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悬塑就保存在大雄宝殿之中。大雄宝殿正面排列的5个相互连通的佛龛。佛塞中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诸佛面目俊逸、仪态祥和,端坐莲台之上,全身金光闪闪。莲台下,七宝莲池中八功德水微波荡漾,舟楫、仙鹤游弋其间,宛如仙境。五尊圣佛两侧分立胁侍的十大弟子造型优美,生动传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如真人大小。殿南山墙上塑有“四方三圣”、“四大天王”等佛教故事。殿北山墙上塑造的是须弥山上33层“忉利天”佛教故事和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梁上,八大金刚雄壮威武。

梁问壁上悬塑着富丽堂皇的西天“极乐世界”的情景。 把泥土悬塑于空中,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技巧,何况这面积巨大、造型如此丰富的彩绘悬塑,其难度之大,工艺技巧之高,想象力之丰富,难以言喻。巍峨壮观的天宫楼阁中,众多的人面飞天、神鸟、孔雀、鹦鹉,姿态优美,驻立于缭绕缥缈的云头之上。殿前勾栏平台上,十二乐伎菩萨,翩翩起舞,身姿轻盈,顾盼生情,栩栩如生。这里所有的塑像,人体比例适度,肌肤丰满柔润,形态生动自然,衣饰线条流畅,最大的佛像3米多高,小的可放于掌中,寺中千余尊塑像虽大部分保存于此,但庞大的雕塑群繁而不杂,自然有序,衬托以层层迭迭的天宫楼阁,整个殿内,粉彩妆銮,色泽瑰丽,精美绝伦,既呈现出仙宫佛国的金碧辉煌的迷人景象,又富于浓厚纯美的生活气息。其中的彩绘悬塑,表现了这里明代民间艺术家高度纯熟的工艺技巧和无比的聪明才智,无愧于雕塑艺术中的瑰宝。

艺术价值

小西天的真正价值在于大雄宝殿保存无缺的悬塑艺术。大雄宝殿殿内悬塑大多绘塑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之间,殿内之悬塑流光溢彩,精美动人,经三百余年纤尘不染,完整如新。殿堂之内满布彩塑,除佛坛之上的5尊主像外,墙壁、檩柱甚至屋椽之上,皆塑绘着数以千计的彩塑。这些彩塑姿态各异、造型生动,置身千佛国的殿堂楼阁之中。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表达着佛教的大千世界。

大雄宝殿内梁架中的彩绘更是弥足珍贵,是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于宫廷的龙凤和玺彩绘。这种彩画形式属明清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是属于皇室专用的彩画。由于等级高、造价昂贵,实物保存下来的十分罕见。

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看了小西天的悬塑照片后,曾挥毫为大雄宝殿书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胡耀邦总书记在参观大雄宝殿时,连连称赞“好、好”,并对如何保护这座艺术宝殿作了重要指示。2002年5月25日毛主席之女李娜,看了大雄宝殿之后,出来拍完照片,重又返回殿堂,对大雄宝殿的悬塑流连忘返。

珍藏佛经

藏经情况

下院半云轩内珍藏着一部保存完整的汉文大藏经明永乐北藏,据清康熙《隰州志。重修藏经殿观音堂人祖庙记》记载, “其释典颁于明万历年间,共计六百七十八函,特赐护持”。原藏于圣境寺,俗称“大西天”(后毁于民国年间),新中国建立后,收存于小西天半云轩。明永乐北藏是明朝宫廷刻本,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于1412年(明永乐十年)敕令在北京开工雕刻,~1440年(明正统五年)始告完成。因区别于永乐十年刻印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永乐南藏》,故称为《明永乐北藏》。全藏自《大乘般若经》至《大明三藏法数》,计收636函,6361卷,1621部、千字文编次自“天”至“石”。明神宗于1958年(明万历十二年)补雕续藏经,依神宗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由《华严悬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经》止,共续刻了各宗著述36部、41函、410卷,千字文编次自“钜”至“史”。此为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发愿而雕刻,故又增添神宗母印施佛藏经序、赞,并附《永乐南藏》四种经卷和目录,计5部、16函、153卷,千字文函次自“天”至“鉴”。小西天现保存大藏经略有缺失,共计为1657部,677函、6770卷,千字文函号自“天”至“鱼”。

藏经价值

自1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开雕第一部刻本《大藏经》起,中国历代官私各种版本汉文大藏经共有21种, 《明永乐北藏》改变以往折装本藏经传统版式,版式采用十册成一帙的折贴式。为了表现宫廷刻本的气魄,加大了字体与版心,每面5行,每行17字,每版25行。字体为秀丽的赵体字,工整美观,装帧典雅。在经帙第一册的卷首,附有1440年(明英宗正统五年)御制大藏经序和御制赞牌,以及佛说法相画。每帙末册的卷尾,印有护法韦驮的立像。而每册天地所雕粗细母子线,开始于《明永乐北藏》,传承至清《龙藏》。《永乐南藏》与《明永乐北藏》虽同为奉旨印造,但《永乐南藏》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印本按不同纸质及装帧,传世本现全国各地颇为常见。而《明永乐北藏》因是官版,又是皇帝敕版专用,故刻制精良,装帧华美,用于颁赐各名山大刹之用,所以较为名贵和珍稀,传世本较为罕见。小西天所藏《明永乐北藏》虽历经磨难,略有残损,亦不失其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以至民俗的重要典籍。

相关文学

中国国画家潘絜兹曾用充满情感的诗篇赞美道:“仙宫佛国信难求,何期凤山起层楼。法身万千费雕镂,粉彩妆銮 非俗手。朱明陈迹尚如新,入眼平生叹未有。顶礼赞颂非关佛,能工巧匠当不朽。”小西天充满佛学气息的楹联:“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大雄宝殿挥毫书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