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上高县末山九峰禅寺

别名
末山九峰禅寺
所在地/隶属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徐家渡镇九峰林场

简介

末山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崇福禅林”距今千余年历史,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延请洞山良价法嗣普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之后由大觉道虔禅师接代,成为著名的九峰道场。与宜丰洞山、黄檗、五峰、高安真如,并称“五大道场”。据《五灯会元》记载,以“九峰”冠以名号的高僧,有九峰普满、九峰通玄、九峰义诠、九峰虔、九峰勤、九峰希广等。杨歧宗创始人方会,就是在九峰寺落发为僧的。

最让末山九峰道场名声远播的当属唐代著名的比丘尼了然禅师在此领众驻锡,接引十方。遍山驻众多达五百茅攻蓬。诸多禅人往来造访,名震一时。现为当今世界罕有的唯一女众禅宗祖庭。

《五灯会元》记载了当年临济门下的灌溪和尚求法末山而得悟道的公案:

瑞州末山尼了然禅师,因灌溪闲和尚到,曰:“若相当即住,不然即推倒禅床。”便入堂内。

九峰山禅宗法流、佛教沿革

九峰山的佛教开创并繁荣於唐代。中兴於宋代。衰微於明清及民国。恢复於当代。乃中国南宗禅兴衰史的缩影。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与中华本土文化从对峙。矛盾。冲突到融合。凡经六百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以西元八世纪左右六祖慧能大师创立南宗禅为标志。之後的约二百年。中国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完成了一次大的变革。发生在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会昌年间的武宗灭法。以及晚唐的黄巢。王仙芝起义。加速了这次革命的完成。三次大的社会动汤。使佛教逐步从皇权走向民间。北方的佛教及北宗禅衰微而以农禅并重的南方山林佛教得以兴盛。山林化。民间化。本土化和禅法上的简洁明快。成为这种文化变革的主要特徵。

唐代建制依自然地理条件分全国为十个道。江西地区属江南道。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江南道被分为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统辖包括今江西。湖南两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等长江以南地区。江南西道的治所在洪州(今南昌市)。

江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地方官府的扶持。吸引了饱受社会动汤的北方人才的大量迁入。大批文人学士。僧人游走其间。一时间。江西成了南方文化中心。南宗禅有了迅猛的发展。

六祖的两大弟子。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分别创立南岳禅系和青原禅系。南岳系下。怀让传马祖。马祖座下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归宗智常。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等。下辈又有黄檗希运。沩山灵佑。高安大愚。赵州从谂。五峰常观等。其下有出临济义玄。仰山慧寂。香严智闲。长沙景岑。末山了然等。青原系下。青原传石头希迁。石头座下有天皇道悟。药山惟严。丹霞天然。潮州大颠等。下辈又有龙潭崇信。船子德诚。道悟宗智。云岩昙晟。居士李翰等。其下有德山宣鉴。夹山善会。石霜庆诸。洞山良价等。再下就是雪峰义存。上蓝令超。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九峰普满。九峰通玄。九峰道虔等等。两大法系形成了三大宗派。临济。曹洞。沩仰。这些祖师大德。法门龙象在江西这个远离朝廷的灵秀之地争奇斗豔。现广长舌。作狮子吼。演化无穷。谱写了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篇章。江西成了个道场林立。高僧云集。人才辈出的禅宗圣地。仅在现今宜春域内就有宝峰。百丈。黄檗。洞山。仰山。末山。五峰山。三峰山。南源山。逍遥山等大的丛林。小的寺庙更是不计其数。常常是一山有多寺。宛如一个禅宗的大学城。

高安真如寺的大愚禅师。师从庐山归宗智常。乃是马祖道一的法孙。虽然各种灯录上关於他的记载甚少。但在丛林中的威名一点也不逊色。当年黄檗座下的义玄禅师。三次问法三次被打。正是大愚禅师那句黄檗老婆心切。使他大彻大悟。义玄禅师後北上河北。住持临济院。创临济宗。临济宗风从此横行天下。

大愚禅师的嫡传弟子了然禅师。在九峰山开山。筑定林院。聚徒五百。说法济世。而为禅宗史上一位杰出的尼众祖师。

另据同治《上高县志》载。实际尼堪验俱胝和尚之事也发生在县城之上蔡门外龙化山开善院。那位俱胝和尚。师出杭州天龙和尚。天龙和尚嗣法大梅法常。大梅法常又是马祖的高足。

禅宗的史传所记尼师不多。而独在这块土地上。活脱出两位如此杰出的尼众祖师。实难思议。青原法脉至洞山良价已是第四代。良价禅师自懿宗咸通元年(公元八六○年)五十三岁开法洞山。十年来座下常有千众。其间应对说法多不胜举。且精深险峻。脍炙人口。为天下丛林广为传颂。让不少修行者获益非浅。也有不少修行者因之见道开悟。

洞山圆寂後。其法嗣弟子见於史传记载者约有二十八人。其中不乏曹山本寂。云居道膺。洞山道全。青林师虔。疏山匡仁。九峰通玄和九峰普满这样的大师。

晚年的李氏王朝。如西山落日。每况愈下。黄巢。王仙芝起义後。钟传被昭宗封为镇南节度使。南平王。主政江西二十馀年。他重视文化。笃信佛教。特别与曹洞宗的因缘深厚。早年地位微贱的时候即拜高安上蓝寺的令超大师为师。而令超的师父乃是鼎鼎大名的夹山善会和尚。夹山是药山惟严的徒孙。与洞山属同辈。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年)。钟传奏请於洪州建寺。迎令超禅师居住。寺名沿用高安旧名。曰报国上蓝寺。其还在上高武泉山创建普济寺。宜春蟠龙山创建蟠龙禅院。再三降使迎请本寂。道膺两大弟子。又为道膺奏请紫衣。师号。由是法轩大敞。玄教高敷。对洞山禅系发展起了大的推动作用。

良价师於八六九年圆寂。通玄师时年三十五岁。遂筑庐於塔旁。守孝三年。僖宗中和年初(公元八八一年)。通玄师四十七岁。离开洞山北游参学。後南归豫章。钟传执弟子礼。北面而师事之。未几。钟在末山建隆济精舍。延请通玄师。师住九峰约十五年之久。至乾宁三年(公元八九六年)三月二十日六十三岁圆寂。

普满大师住洞山不下三十年。直至唐乾宁年间(公元八九四~八九八年)。钟传舍其当年聚兵此山时的故宅为寺。昭宗赐号宏济。延请其为第一代住持。昭宗天复年间(公元九0一~九0四年)宏济寺改号为崇福禅林。普满大师住持崇福不多年。道虔禅师即告别湖南石霜山而北游至九峰山。

公元九0二年。云居道膺入灭。之後的近一个世纪。曹洞宗已风光不再。一度辉煌的沩仰宗。也绝传了。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时期。雪峰义存的弟子文偃禅师。在南汉韶州开创了云门宗。另一弟子玄沙师备的法孙文益禅师在南唐开创了法眼宗。成为五代时期影响最大的禅宗宗派。公元九六一年。南唐李煜即位。抗宋名将。南昌府尹林仁肇於开宝五年(公元九七二年)迎请道诠禅师住持九峰隆济院。道诠禅师嗣长沙延寿寺慧轮法师。慧轮法师乃雪峰义存的法孙。道诠禅师住持九峰十有三年。其间。林仁肇遇害。公元九七五年南唐国灭。道诠禅师在九峰安心办道。例试经业。并习禅观。苦心经营乱世中的这一片净土。

元仁宗延佑年间(公元一三一四~一三二0年)。上高县曲礼裏人罗半江。即正慧明德(道全)禅师。住持崇福寺达二三十年。捐衣钵。鼎建佛殿。藏殿。蒙堂。前资堂及东庵重楼。百废俱举。以其馀资助修桥渡。尽全力复兴该寺。深受僧俗赞叹。至正(公元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初。於本山示寂。

明清及近代佛教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衰落期。明代自洪武年间对僧寺实行严格管制。禁止僧侣与世俗接触。如隋唐五代两宋禅宗那样的重教理。重修持。重山居隐沦的灿烂风光已经不再。代之以对观音的信仰。念佛。放生会。素食。经忏等民间实践。

清朝入关以後。佛教虽然仍被敬信。但是清廷为了笼络蒙藏地区边疆民族的关系。对密教的佛法。尤极尊崇。内地的佛教。自雍正以後。禅宗一派。在丛林制度的庇荫下。其法统的传承。有形式的保留。但实际上。已是一蹶不振。从清初到以後三百年间。士大夫们。竭诚致力於匡复大业。大多专志於经世实用之学。出家的师僧们。在佛学见地上。又无特别的创获。所以佛学不再有唐宋以来的声望。佛教本身。人才衰落。极少有如唐宋高僧的嘉言懿行。

据《上高县志》载。明洪武丁己(公元一三七七年)僧性空增建堂宇十五间。清初寺毁於火。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有僧灵石从洞山来。诛茅剪棘。复就故址。重建殿宇。灵石洞山之徒宗远已任。皆其法门也。寺有粮八石三斗。田半荒芜。府县为请得免徵税。按敖阳寺凡九。惟末山九峰为最。末与蒙并峙。蒙山最大。末最高。与匡庐。西山并称雄胜。宋运副蒋之奇。袁守阮阅。明文庄公邹守益讲学於此。近时邑人李淩汉皆有诗纪其胜。

晚清至民国初年。佛教活动持续不绝。香火旺盛。

抗日战争之後。因战乱影响。僧徒渐散。到解放前。寺内只有僧三人。此时尚有寺田百亩。收租谷六十馀担。附近居民中有信徒常来求签占卜。正月初一。还有一些信徒到寺烧香朝拜。由寺内和尚招待斋茶并分送斋饼。

解放後较短时间内尚有僧人居住。一九五一年土改後。僧去寺空。寺内菩萨被毁。寺内香炉。大钟被盗。往日的风光已然不再。一九五七年成立国营九峰垦殖场。崇福寺整体建筑由於年久失修。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无人看管。年久失修而倒塌。

一九八二年崇福寺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五年。九峰林场拨款二十馀万及各界募捐共三十余万元。在原址上重建。寺庙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砖石木结构。殿堂二进一天井。两侧上下有双重厢房。砖砂混合墙。殿内供奉著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