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新洲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别名
涨渡湖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

基本介绍

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水域面积是6万亩。

地理环境

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紧邻长江,是长江中游地区距长江最近的一块湿地,湖面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6公里,湖底高程17.7米,最大水深2.3米,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米,水面6万亩,无工业污染,其空气质量符合GB3095—96中一级标准要求。涨渡湖是长江中游回游鱼类的基因库,盛产黄颡鱼、草鱼、青鱼、鳙鱼、螃蟹等鱼类40多种。涨渡湖将建成武汉市较早的湿地森林公园。

涨渡湖已于2002年9月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定为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长江中游物种的生物基因库。2004年,涨渡湖湿地成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涨渡湖区不仅有西汉古墓群和乌龙镇旧址,还是鄂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地区较完善的抗日根据地。

历史沿革

追朔涨渡湖,远古时为古云梦泽的边缘,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一派水乡泽国,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湖中的岗地则成为一个个湖嘴、孤岛、沙洲、泥滩、沼泽。面积达280平方公里,入湖水量约30亿立方米,鱼类82种。数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故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涨渡湖。

史载,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区。元、明之季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人丁日趋兴旺,百业进展,湖区遂呈一派“鱼米之乡”景象,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涨渡湖不是湖,名“断天河”,为长江东支河道。有西汉古墓群和乌龙镇旧址,还是鄂东抗日根据地旧址,-、陈少敏、郑位三、张体学、刘西尧等老一辈革命者在湖中芦苇荡里生活战斗过。

过去的涨渡湖区发生洪涝灾害是家常便饭。一次中央会议上,-总理、-副总理十分关切涨渡湖区,指示从根本上治理水灾。倒水河的改道直入长江、完善的长江干堤和修筑举水干堤,湖泊终与江、河隔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资源,新洲区政府对涨渡湖制定了总体规划,综合开发。湖区农、林、牧、渔等生产、科研基地不断壮大,生态立体林业是这里一大特色。湖区运用半自然的生态林业湿地,成功创建林农、林、鱼、鸭、鸟等多种立体生态林业体系,被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涨渡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被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的示范,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被世界性环保组织参与保护的湿地,2004年7月,又被武汉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8500公顷,主要保护水生和陆生植物及其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15科,裸子植物101科,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6种,哺乳动物20种,鸟类103种,鱼类46种。保护区内还有少量的全球濒危物种等。

荣誉及其他

涨渡湖的人文情怀

居住在涨渡湖边的人,大都以捕鱼为业。“涨渡湖开湖,鱼臭三县”,“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长江客奔家。”到了这个时候,渔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鱼场,竞相捕捞,千船竞发聚集于一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的网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围水面达数百亩,不时在船上顿足敲板,驱鱼入网,声震水天,数十人一齐吆喝起来,渔号子,呵哈声,数里可闻,一网捞得鲜鱼较多时达10余万公斤。这时,远近鱼商鱼贩鱼行,也纷纷赶赴湖场,搭棚架秤,喊起行话:“起秤呀——记帐——!”接着便是报重、报价声,字正腔圆,如唱如吟,构成涨渡湖渔业一幅立体图画。

涨渡湖渔业已由单一的天然捕捞转入了人工养殖。渔业资源逐年上升,不断有新品种加入了大湖水族。过去那些遭人鄙视的蟹、鱼、鳖、鳝,随着世风的改变,口味的更新,而一跃成为席珍,也成了涨渡湖渔场的拳头产品。每年重阳过后,蟹肥鳖壮,美食家们纷至沓来。2005年6月中旬,涨渡湖在因建闸被切断与长江的自然水位联系55年后,开启闸门,实现江湖的季节性联系,涵养湿地。长江水顺着水道流入涨渡湖河道,建立涨渡湖与长江的季节性水文联系,灌江纳苗后有望使涨渡湖鱼类总量增加25种,年增值数百万元。涨渡湖的渔家儿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唱起了打渔歌:

教郎打桨莫轻狂,恐把晴波作恶浪;

侬爱郎情鱼爱水,个中滋味一般长;

薄薄衫儿淡淡妆,扁舟一叶过前塘;

鱼儿水底偷成对,侬伴郎群也作双。

涨渡湖的变化

20世纪30年代,涨渡湖面积为150余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压力和粮食需求,湖区开始大规模围垦,水面迅速萎缩到40平方公里,与长江的联系被人为切断,湿地功能衰退。

1986年出版的《新洲县水利志》记载,1972年之前,“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是涨渡湖的真实写照:汛期水位上升到22米时,水面积即达38万余亩,良田甚至遭到淹没;水位下降到19米以下时,主湖、子湖界限分明,水面积约13万亩,呈现出一片干涸荒凉之景。为此,1972年夏,当时的新洲县水利电力局对涨渡湖进行了综合治理,兴建了排涝、调洪、围垦工程。治理后的涨渡湖趋于稳定,水面积为37平方公里。

2002年12月,涨渡湖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示范项目确定为还长江生命之网示范区,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被世界性环保组织参与保护的湿地。

自然资源

经专家考察,涨渡湖地区共有两栖类动物10种,爬行类动物16种,哺乳类动物20种,鸟类103种,维管束植物476种,鱼类4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粗梗水蕨种群规模极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2007年11月,蔡甸区沉湖、新洲区涨渡湖两处湿地被列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其保护工作首获国家林业局批复立项,投资1208万元。

2007年12月,对涨渡湖湿地进行实时监控系统第一期工程完成,成为全国第一家采用实时监控系统进行监控保护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2010年以后,新洲区水政监察大队湖泊保护中队的巡湖专班,每周都要到涨渡湖巡查一次,检查是否填占、污染,以及桩界、桩碑是否被挪动。涨渡湖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源,目前水体保持国标三类水体。它的功能已经由原来的灌溉、养殖、调蓄功能,转变为湿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