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党家村古建筑群

别名
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
门票参考
40元
开放时间
07:30~18:30
适宜季节
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明、清)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西庄镇

党家村古建筑群简介

全村结构由巷道组成:主巷走向东西穿村 而过,次巷、端巷与主巷连接,并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断面凹形,交通与排水共用之。巷 道与院落布局按风水说“盖以街巷作水论”,采用“巷不对巷”、“门不对门”方式,并于村口 设一水口。现存民居群由村、堡组成,共计宅院120 余座(其中祖祠12 座)、房屋近千间,宅 院均为四合院布局。建筑或构筑物类型主要包括:塔(40 米高的7 级6 边形文星塔)、碑、楼、 巷道、祠堂、宅院等,还有清末建造的寨墙和村中用于守望的看家楼1座。建筑艺术类包括大 量精巧的木雕、砖雕、石雕及门额题词等。该村是韩城地区保留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村落。

历史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分”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

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

但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而后,国内各级文字,影视传煤,相继作了专题报导,才使党家村有了今天这样的知名度。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革命”时期,村中相当一部分厅房、哨门、戏楼被拆毁卖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让人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建房高潮中党家村采取了保留古村古貌另辟新村的作法,而现存的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泌阳堡已被国家当做珍稀文物加以保护,向中外开放。

如今,党家村人仍在这古老的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并天天热情地欢迎着国内外游客。

党家村特色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国保单位。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党家村位于城东北9公里西庄镇境内,占地16.5公顷。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30多户,1400多人。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 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随着党家村古民居群体的发现,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宣读考察党家村文章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中日两国有关建筑专家编写了《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和《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专著。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

党家村四合院

党家村四合院一般都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占地四分左右,虽有带后院、偏院的,但数量较少。上首的厅房和下首门房都将地基的横向基本占尽,两侧厢房嵌在二者之间,围在中间的院落比较狭窄。厅房门房前坡的大部分檐水,先要流入厢房山墙上用砖悬砌的。

紧承着屋檐的水槽——俗称筒槽,再流泻下来。也有的筒槽是檩上架椽、筒瓦包沟结构,高度与砖结构的相同,但要宽得多。院中全部青砖铺墁。四面房子的背墙和厅房门房的山墙一起,构成院子的界墙。即使有人得到一块较大的房基地,也都是遵循这一格局,只是两院三院地并排修建而已。党家村四合院的厢房,绝大多数是两坡水。为节约地基,相邻院落间为厢房后坡檐水留的水道仅仅一尺来宽,檐水落地后直接排入巷道,或者拐入自家院中;有的甚而将两院厢房背墙筑得挨在一起,把水道修到墙顶上,后檐檐水由水道汇入筒槽后再分别下泻到自家院中。北京四合院要大得多,面积一个抵这儿三五个,总有一个狭窄的前院,多带偏院,穿过“垂花门”才能进入内院,内院又是通道又是花树,要宽敞豁亮得多,除过临街一面,一般还有专门修筑的界墙。不论院子面积、院中格局、还是相邻院 落间距离,差别都是很大的。

走马门楼什么模样

党家村四合院院门分墙门和走马门楼两类。墙门窄小朴素;走马门楼高大气派。门大多开在门房偏左或偏右的一间上,中门较少。据说,家里出了有“功名”的人,才能开中门,所以中门外面,往往 竖有旗杆。但是,有“功名”的人家多数并不开中门。这里央有“堪舆家”所谓的“风水”问题,即中门直,易“泄气”,偏门曲,可“聚气”。就实用讲,中门面对巷道,路人可直窥堂奥,所以中门之内又设一道屏门,平时关闭,人走左右,有重要宾客,才开屏门迎送,而北京四合院的门,总开在门房右侧。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工艺比较集中地显示在通向内院的“垂花门”上,党家村则比较地集中在走马门楼上。走马门安在门房背墙内缩七八尺处,门外房下的空间称“外门道”。外门道上有阁楼,阁楼向外一面堆叠起来的枋木称为门楣,门楣有略施藻绘,也有全部透花饰以枫拱和垂花的。两侧下起墙裙,上与门框等高处,用做有纹线的花砖圈出两方很大的“框壁”,框中用砖做成各种图案。“框壁”外侧左右各有一根一半墙内一半墙外的通柱,柱下有石础,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粘贴对联的地方。

两柱外侧以及同列山墙,墙头都砌着宽约一尺的“螭头子”。“螭头子”呈弧形,支撑房檐,也起装饰作用。古书上把无角的龙叫“螭”。《辞海》“螭头”条:古代彝器,碑额,殿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所刻的花饰那么,它在这里是“借称”了。“螭头子”下部为座斗,建筑师恨不能把自己满腹巧思全用在这座斗上。座斗靠内一面与墙砌在一起,整体突出墙外,呈悬空状,雕刻的是外露的三面,外露部分又分两层同上层多为透雕须弥座,下饰流苏,云头等形状。上层多为二级“斗”形构件,能刻六幅画面。年代较早的画面简单,如明朝,清朝前期的内容多为 字,卦爻符号之类。后来发展为瓶炉三事,盆景瓶子插,琴棋书画,人物故事等。至乾隆年间,艺术上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人调查统计,党家村走马门楼的“螭头子”的样式有四十多种呢。

门为黑色,配以红绿色门框。门上面为木质门匾,浮雕着诸如“耕读世家”,“安乐居”,“忠厚”,“文魁”,“登科”,“太史弟”之类的题字,白底黑字或蓝底金字,有的表白心志情趣,有的显示身份地位,书法刻工都十分讲究。匾下左右两个“管扇”头,雕成云头,莲花等样式,涂着金粉或银粉,点缀着门楼外观,增了不少色彩。门两边有“门墩石”,分方形,鼓形,兽形几类,方形,鼓形上也都雕有人物,禽兽,花卉等,形态生动逼真,临街有“上马石”,就近墙上安有“栓马环”,有的竖着“栓马桩”,为主人出入,宾客来往上爬乘骑骡马提供方便。因这几样设施,这种门楼才冠以“走马门”的大名。

门里房下空间称“内门道”内门道墙上,总筑有一个小神龛,用来供奉土地神。设在门房一侧的偏门式内门道迎面山墙上,都有青砖浮雕,有的是字有的是景。字以“福”,“寿”为多,只雕一字,两米见方。“福”字潇洒开放,“寿”字平和厚重,各自形态相同,当是出自昔日大手笔,辗转临摹而成。景则多以喜鹊,梅花及青松,仙鹤为题材,构图雕琢绝无雷同,皆取福庆长寿之意。

党家村节孝碑

来党家村观光的游客都对村上的节孝碑有兴趣。的确,此碑工艺卓而不群。来到碑前,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青石基座上两丈多高的碑楼。楼顶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脊为透雕,横脊中部耸有一尊圆雕,为1公尺高四面透风的两层小阁楼。檐下结构为仿木砖雕,层层叠起的斗拱擎着檩条,檩上架着方椽。斗拱下面是横额“巾帼芳型”,额框由游龙、麒麟、香炉等图案的透雕组成。额下雕刻尤为精美,总体栏杆形状,每两个立柱间为一画面,共四幅。从东到西,第一幅雕着“喜鹊梅花”,取“喜上梅梢”之意;第二幅“鹤立溪水”,取“鹤寿千年”之意;第三幅为“奔鹿图”,“鹿”谐 音“禄”,“奔鹿”意即求取俸禄;第四幅“鸭戏莲蓬”,莲蓬中生有很多莲子,此图寄寓愿后世人丁兴盛之意。碑楼墙面十分平整,“清水式”砖缝横竖中绳。墙砖比别处的要小,村中老辈人传说这是用锯截齐打磨平光后砌上去的。两边墙上的对联与横额一样,是阳文砖雕。对联上方各砌有一个手捧“寿”字的人物深浮雕,据说左边凸睛翘须神情凶猛的叫徐彦昭,右边慈眉善目富态端庄的是杨侍郎,皆旧戏《忠保国·二进宫》中人物,都做过女主的保驾。对联虎口上衔,莲花下托。概括起来,整个碑楼可以说集党家村砖雕之大成。

碑青石质体,一丈多高,最高处透雕着三龙捧旨图案,中嵌“皇清”二字,碑的两侧有浮雕花边,远看隐隐约约,如同衬衣上的暗花,就近仔细辩认,方知为神话中的八仙,一边四个,一次,笔者路过碑下,见一女学生提着行装,不顾实习即归的汽车喇叭的呼唤,匆匆来到碑前,取出一张白纸蒙在这“暗花”上,又匆匆地用铅笔涂抹拓摹。我驻足问她,说是广州某艺术学院的,解释道:“积累点资料。多流畅的线条!来不及临摹了。怎么这地方越待,要画的东西越多!”碑文为“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旌表”意思是“表彰”。“敕”为诏命,皇帝的命令。“徵仕郎”是清朝从七品官员的品级,比县令稍低。“孺人”,夫人。横额“巾帼芳型”意为妇女的好榜样,是对牛孺人的褒扬。对联“矢志靡他,克谐以孝;纶音伊迩,载锡其光”,点明褒扬原因。上联“矢志”意即“发誓”;“靡他”为“无其他想法”,“克”即“能”。连起来说,碑主牛孺人早年丧夫,守节不二,而且对长辈孝顺,与家里、邻里和睦友好。下联“纶音”意为“皇帝的诏书”,“伊迩”意即“这么近”,“载锡”是“则惕”二字的通假字。连起来说皇帝表彰的话就在眼前,这是赐给碑主的无上光荣。

立节孝碑有严格的规定,要先上报朝廷,礼部部议后不再经皇帝批准才可建造,封建社会被看作莫大荣耀。但由此碑也折射出当时妇女们极低的社会地位。你看,这么富丽堂皇的碑楼。碑主却只称为“牛孺人”,有姓无名。“夫在从夫”,尚有夫妻之情庇护。夫死守寡。其地位更会等而下之。容易推测当日这位“牛孺人”的幽怨和心酸。身后的荣耀,与她什么关系?只不过鼓励后世再多些这种不幸而已。

节孝碑属于纪念碑,总是建在路边显眼的地方,和牌坊建于当道一样,为的是让世人瞻仰方便而已。党家村的节孝碑就位于村子东哨门外大路北侧,从村中到泌阳堡——党家村寨子,整日间来来往往的人总要从它面前经过。村上也有过两座石质贞节牌坊,一在东坡顶,倒塌较早,一在西坡底,五十年代才被拆除。

党家村文星阁

夕阳渐渐西沉了,沐浴在夕阳余辉之中的文星阁,就像是一枝直插云霄的桅杆,挺拔中透着一股坚韧。六根铁绳从顶下牵起六角飞檐,飞檐末端各垂一只大铁铃,风争铃摆,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据村中的老人说,只要塔铃连响两天,十次中有九次是要下雨的。

文星阁的塔身颇像《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

六百多年以来,文星阁不断重建,越建越高,几乎倾囊了党家村几年的财物,然而党家村依然没有得到文昌星的眷顾与垂青。于是,有人从风水角度说,因阁建于谷中,两边塬上,不到塬边看不见。阁尖没超出塬畔是党家村未出状元、探花一类人物的缘故。真可谓是成也风水,败也风水。

党家村宗教建筑

党家村有两个庙宇群,一为菩萨庙,俗称上庙,一为关帝庙,俗称下庙。上庙在村子东北角高台上,南向并排五间“寝宫”,中间三间供奉菩萨———中为男相观音,左边文殊,右边普贤。现今所见的观音菩萨都是头梳高髻身着白装手执柳枝雍容娴静的女姓。一般人读到这里也许会感到诧异,实际上观音菩萨的本来面目就是男子。据《辞源》“观世音”条解释,“观音”就是“观世音”,唐朝避李世民名讳才省称为“观音”。“唐宋名手所绘观世音像,皆不作妇女。……后世讹为女像……”东一间塑牛王神像,坐一头牛。西一间塑土地神像,穷儒模样。前建三大间献殿,对外敞开。仅安设栅栏隔出内外,献殿前树有一对两丈多高的龙凤铁旗杆,置一口用来焚烧纸马的大“铁醮盆”。再南是一片开放的庙院,面对一座巍峨华丽的戏台。寝宫东毗连一自成院落的送子娘娘庙,娘娘为凤冠霞帔的贵妇形象,左右各一位骑马侍女,马搭中装着许多泥娃娃,表明她们正马不停蹄地给家家户户“送子”。

下庙在村子东南角,有完整的围墙。主建筑是坐北向南的关帝殿,殿基一丈多高,享殿和献殿皆三大间,中间隔一狭窄小天井,东西各开着一个圆洞门。享殿的神龛里面,中为美髯戎装的关羽坐像,左为关平立像,右为周仓立像。神龛的楹柱上悬挂一幅木制楹联,文曰:“秉烛非避嫌,此夜心中唯有汉;华容岂报德,当年眼底总无曹。”出于清代村人拔贡党之学手笔,虽然不是史实,但文思巧妙,不失为一副文学佳构。两边山墙上绘着显示关羽神勇的三国故事壁画。殿前铁旗杆、醮盆以及戏台与上庙相同,只多了一对大石狮子。

庙院坐东向西另有三间殿宇,中间一间祭祀马王,南边祀法王房寅,北边祀药王孙思邈。马王塑像奇特:三头六臂,三只眼睛。为什么是三头六臂,我们不知来由,但何以三只眼睛,还可以说上几句,传说马王是氐族人,氐族有男孩都要经受割额的风俗,就是在两眉正上方割出一道立缝,伤愈后留下的疤痕远看很象一只竖着的眼睛。自小能承受刀割之苦的氐族男子都有一种剽悍气质,能被中原汉族人尊为神灵的马王爷自然更是勇猛非凡。口头禅常称异常暴戾者为“三只眼马王”当与此有关。庙院里东北角是一间火神庙,庙院外东南不远处有一座神财庙。

还应说到的是,关帝享殿里还悬挂着二十多面金碧辉煌雕镂精工颂扬关羽的“金匾”,都是清朝嘉庆年间襄樊一带同党贾两姓有商业关系的商号奉献的。传说金匾当年是以毡棉包裹,用骡子小心翼翼地驮回来的。挂起后,为了免受鸟雀糟践。匾下安装“漫天网”保护,所以历经百数十年,仍然灿烂如新。直至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才被卸下来做了风箱。

而今,两坐庙院已经荡然无存,仅有下庙西面和南面两段围墙还执着地挺立在那儿,充当着历史的见证。上庙戏台和下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拆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