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卧龙禅寺

别名
卧龙寺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08:00~18:00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

基本介绍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据寺内碑刻载,卧龙寺创建於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1800多年。

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

中院占地面积6亩,寺内的主要殿堂分布在这里。南有山门五间。

向北是金刚殿五间,内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伽兰像。天王殿东边是祖师殿,西边为菩萨殿。

再向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后面是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泥塑像。

二十四诸天,出于《金光明经》,隋朝智者大师提出。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法之一,当时是依据《金光明经》中的鬼神品选定了二十位天神,明代时又增入道家四神成为二十四位天神,在大雄宝殿东西两壁间设位奉供。

二十四诸天的次第是:功德天、辨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王、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婆羯罗龙王、阎魔罗天、紧那罗天、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大雄宝殿东边有客堂5间、小寮3间、大家厨房3间、禅堂3间、库房4间;西边有客堂5间、殿主寮3间、祖堂3间、寮房4间;大雄宝殿后是药师殿3间,供药师佛像。

再北是法堂3间,供藤胎佛像3尊。法堂两侧是方丈室。

东院为禅堂,西院为念佛堂。

景点景观

历代碑刻

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

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方规约碑、同治七年(1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传戒碑。

这些石碑,碑文清晰,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时期卧龙寺的重要史料,同时也具有绘画、书法价值。

另有唐咸通及乾符年间石刻陀罗尼经幢和元代石碑字迹模糊不清。

佛足迹碑:佛足刻在《明卧龙禅寺碑》的碑阴面,碑正面铭文记述着卧龙寺的沿革。

碑阴佛足迹碑在双足大指上均刻莲花,其余四指皆刻 字,足掌刻干幅轮、三钻、宝瓶、双鱼、宝剑等文,在图下有铭文曰:“大唐贞观中,有玄类法师亲往西域求法,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效刻石供奉以广传焉。

大明洪武丁卯,寒水僧德明,长安卧龙禅寺提点行满,命匠重镌”。佛足迹是玄奘从西域带回,并奉救刻石供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玄奘圆寂的宜君(今铜川)玉华寺;曾发现佛足迹碑残石。卧龙寺的佛足迹碑刻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唐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石;线条遒劲,宝相庄严。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也系唐代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宋太宗曾作词赞道:“鹤立蛇行势无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卧龙寺原来还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历时90多年才完成;共计1532部,6362卷,59l函,全部梵箧装帧,柳字书体,刻印精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尚存5千余卷。寺内还珍藏着古印度的贝叶经,即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弥勒殿

卧龙寺的山门其实就是弥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就是弥勒菩萨。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卧龙寺的弥勒殿和天王殿是分开的。弥勒殿里两边是水火二将。水火二将指的是龟蛇二将,他们原本是道教里的护法神,这里堂而皇之地站在了弥勒的两边。这种配置明显是明代的特征,反映了明代三教合流的大趋势。在蓝田县的水陆庵中也有水火二将把门,那当然也是明代时期佛教寺庙的特征。

天王殿

卧龙寺的天王殿继续保持三教合流的特征,里面的主尊竟然是关老爷,四大天王侍立两旁。儒教的神灵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主殿,并且以四大天王进行护卫,这生动地再现了三教合一的明代宗教状况。

大雄宝殿

卧龙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主尊是华严三圣:中间的是毗卢遮那佛;佛左边的是文殊菩萨,骑着青狮;佛的右侧是普贤菩萨,坐着白象。与其它寺庙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在于周围的护法并不是常见的十八罗汉,而是包括帝释天、大自在天在内的多位天神。

大雄宝殿外面右侧供奉的是面然大士,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关于面然大士,白塔寺有详细介绍。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右侧。卧龙寺是禅寺,里面供奉的是菩提达摩祖师。达摩是印度人,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大悲殿

“大悲”是观世音的名号,所以大悲殿内供奉的主尊一定是观音菩萨。卧龙寺大悲殿里面的观音,呈现千手千眼的密宗像,表示她能看到各种苦难,能救助各种苦难。

历史沿革

溯源

卧龙寺位于西安市柏树林街东侧,据《长安志》说:五代初缩筑长安城时,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仅以唐皇城为辖区。

明代所筑新城,其南、北二城墙即在唐皇城旧址而建。因考今之卧龙寺即在唐皇城安上门内以东太庙所在之处。可以说,卧龙寺是在五代缩城后由他处迁移于此。

又据清道光十年(1380)《熏修卧龙寺记》碑载:“昔汉明帝梦佛入中国,悦之,因建祠南郊而致祭焉,灵帝(168-189)时敕赐创修为寺,于其中讲《楞严经》,上为国家保平安之福,下为生民致安乐之庥,遂题其寺额曰“福应寺”,而神之梗祀至此隆,人之崇奉至此愈多矣。

初建

据寺内碑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

修缮重建

元朝时,卧龙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当前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

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

清朝对卧龙寺也屡加修聋。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庙宇,并建立石碑坊一座,宏大精美。

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日”、“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贡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寺内小型佛像甚多。

1931年,朱子桥将军等人筹资修整了大雄宝殿和禅堂,同时广购佛经,创办了佛学国书馆。后又请太虚法师来讲经说法。对东院、西院房舍都进行了整修。

1949年后,政府多次拨款修整殿宇。装修佛像,使这座佛教古刹更加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荣誉及其他

文物荟萃

卧龙寺文物荟萃,碑石林立,1957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

1. 宋咸平六年铸造的铜质幽冥钟,重3000斤。造型精美、音质洪亮,亦称无眼钟,现复制悬于钟楼。

2. 宋碛砂版大藏经,计1532部,6362卷,刻印极其精美。民国二十四年,由朱子桥、叶恭绰等居士倡议,在上海影印多部,为慎重保护起见,转归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影印之大藏经,长安兴教寺、户县草堂寺均有保存。

3. 明洪武二十年,丁卯佛足迹碑,原碑已残,现又复制竖立院中。

4. 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石碑,原碑在碑林,现已复制竖立院中。

5.唐乾封三年、咸通十二年,陀罗尼经石幢两柱,现立于后院。

6. 梵文唵字碑,宋神宗时立,碑虽不存,而《金石萃编》有记载。已抄全文附后作参考。

7.开花碑,明英宗正统十年圣旨敕赐藏经文,由于石料满布花纹因名开花碑。

8. 明万历三十九年,寺僧广梅重修碑。

9.清道光十年,重修卧龙寺碑,此碑是贺万年、贺万选二善士发心重修之记。

10.同治七年,重修卧龙寺碑。

11.同治十三年,建立卧龙寺清规碑。

12.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赐银千两重修卧龙寺碑,慈禧太后赐银御旨碑。

13.民国三十三年,卧龙寺传戒碑。

14. 太极石,宽三尺、高二尺,自然形成的太极图模型,甚为稀奇。

15. 古钱石、二尺见方的青石,有自然形成的许多古钱的图样。

16. 有新请的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香港印大藏经各一部。

17. 原有的明藏经、贝叶经、藏贡大香炉、藤胎佛像、铜铸韦驮像均毁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