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 公交换乘
  • 公交路线
  • 公交站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别名
Baoji Bronze Ware Museum
官网
点击查看
门票
免费参观
开放时间
09:00~17:00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博物馆等级
国家一级(文物)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滨河大道中华石鼓园

建筑布局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建于宝鸡市石鼓山风景区内,项目选址西靠石鼓山,东接茵湘河,背山面水,南临301国道,地势西高东低。总用地面积约50800平方米,基地面积141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788平方米,为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建筑形体采用对称的手法,平面布局集中而又有分散变化,以现代展览空间需求为主,包括文物展览厅、学术报告厅、游客接待中心、文物库房、办公楼等五大部分。

展览陈列

基本陈列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主陈列“周秦文明之光”,分为西周王朝在宝鸡发祥和秦国从宝鸡崛起、“盛世吉金--中国21世纪考古新发现特别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专题展”等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组),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的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使人们认识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

青铜之乡

核心看点:杨家村窖藏复原

展品数量:2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 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的展示,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

第一个展厅是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 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青铜器有上万件,这些青铜器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出土的传世品和公安部门收缴的盗掘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风采。 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这个青铜窖藏所在地杨家村自1955年以来屡出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总体上来看,第一展厅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从而引出“杨家村出土文物陈展区”、“宝鸡其他重要青铜器文物展区”、“青铜器之乡主题陈列区”以及“周之溯源版块”四大展区。

周礼之邦

核心看点:厉王胡簋、墙盘、何尊

展品数量:688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 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第二展厅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对墙盘的重点解读,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一幅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周天子向来注重礼法,制定了严格的《周礼》,而青铜器的使用,在“周礼”中也有严格的规范。随着青铜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西周时代,簋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与西周礼器的核心铜鼎配合使用。簋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在祭祀和宴会场合,簋和鼎的多寡与组合形式显示着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也以实景再现的形式出现,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

帝国之路

核心看点:秦公镈

展品数量:360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 展现非子养马、始皇加冕等历史节点。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展现出曲折流转的历史脉络。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间,展现了一场宏大的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虽然周衰秦兴的历史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铜器同样不可或缺,秦公镈将会是这间展厅的主角。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罄组合使用,形体特大的镈用以指挥乐队,节奏性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贵族在祭祀或宴飨等礼仪场合。

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窖藏,经专家发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铜器,其中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别致、形体宏大、铸造精美,外观装饰有透雕的蟠龙和凤鸟,轻灵有致,纹饰细致活泼,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智慧之光

核心看点:折觥

展品数量:1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 以复原西周青铜作坊的形式,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

第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多媒体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专题展览

陶语诉春秋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以时间划分为“文明的初声”“无字的天书”“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气象”“凝固的风尚”和“土里土器”六个部分,分别展出新石器彩陶文化、周代钟鸣鼎食、汉代视死如生、唐代各种陶俑、宋代墓葬砖雕和各期瓷器,以及宝鸡地方民窑,共计文物近四百件,全部出土于宝鸡地区,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包括龙山时代的“华夏第一瓦”、中国最早的提线人偶,而且还能学习周代的饮食礼仪,更能领略到宋代的关中风情。

对镜贴花黄

铜镜是博物院收藏的一个大类,也是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不同以往,将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结合在一起,展览形式别出心裁。背景以白色为主,所有展品配以图文,犹如一本徐徐展开的时尚杂志。展览不仅以时间为线索,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古代铜镜进行全面的展示,同时随展的还有各个时期反映人们社会物质文化和时尚生活的装饰品、日用品等文物。展览以铜镜为线索,引领人们穿越时空,寻找古代的中国时尚。通过展示镜子外面的历史印迹,寻找镜子里面的古代生活。

临时展览

《宝鸡市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展览分为《收藏中国》《窃国鼠盗》《弥结天网》《天鹰行动》《任重道远》五大部分,以典型案例和缴获的280多件组文物的多样形式的展陈,展示了宝鸡市近年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展出时间:2012年6月6日---2012年12月6日。

《守望家园——宝鸡石鼓山群众保护文物成果展》:展出的青铜器近800件,其中珍贵西周铜禁及其酒器组合、罕见的西周铠甲是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展出时间:2013年10月1日---2014年2月1日。

《秦晋之好—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品展》:展览有鸟尊、侯马盟书、人首神兽纹玉戈等106件组文物国宝重器,是山西文物在陕西的集中亮相,同时辅以陕西出土同时期器物照片,推动了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展出时间:2015年4月28日---2015年6月25日

《民国政要——海南石刻遗墨展》:展出45位辛亥革命及民国时期历史名人的题词、联语的石刻拓片,大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包括孙中山、于右任、李宗仁、冯玉祥、蔡廷锴等所作。这些石刻遗墨书体多样,形式丰富,有楷书、行草、隶书、篆书和魏碑等,内容多与海南地区的革命者、革命家族有关。

展出时间:2015年10月1日---2015年11月30日

馆藏精品

夨伯鬲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鱼国墓地

历史价值:该器内壁铸有铭文2行5字“夨伯作旅鼎”,铭文中有“夨”字,因而专家断定其可能为古夨国器物。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分封诸侯,在宝鸡分封的诸侯国有鱼国、散国、夨国、微国、井国、虢国等,夨国位于今天宝鸡北部的陇县、千阳一带。

虢仲鬲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岐山县博物馆征集

历史价值:鬲(读立),是古人常用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稀饭的锅。大多器形为乳袋状三足,既可以扩大容积又可扩大受热面积。“虢”为封国名,西周时曾将虢分为西虢和东虢,西虢是位于今天宝鸡虢镇一带,东虢在河南三门峡一带。

王盂圈足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刘家村

历史价值:盂,是古代盛水或盛饭器。该器时代为西周早期,出土时残缺严重,仅剩底座部分,若整器还在,体积应十分庞大。

凤鸟纹方座簋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陇县东南镇纸沟村

历史价值:簋,为古代盛放黍稷稻梁等食器。该器时代为西周早期,器型华丽,纹饰精美,两耳饰浮雕兽头,腹和底座周围均饰有华丽羽冠的凤鸟纹。相传,周文王元年,凤凰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强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这种鸟身舒展修长,羽冠飘逸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凤鸟纹也就成为西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显示了西周高超的铸造工艺。

伯公父勺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云塘窖藏

历史价值: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云塘窖藏,勺,舀酒器,由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自铭为爵,器形独特。

兴簋

朝 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

规 格: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

历史价值:簋(读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该器共出土8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构成,装饰有直棱纹,造型古朴典雅。

逨盘

规 格: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盘为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该器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铜锈。它是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中史学价值最高的一件。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

逨盉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规 格:通高48、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

历史价值:盉,为古代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四十三年逨鼎一组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3年逨鼎共十件,该组器形、纹饰与四十二逨鼎相同。因第九、第十号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其余8件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铭文31行,计316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奖赏的情况。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四十二年逨鼎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2年逨鼎共两件,纹饰、铭文均相同,唯大小有别。鼎自夏代开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烹煮肉食的炊具。相传大禹平定水患后,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遂成为传国重器,是王权的象征。器内铸铭文共25行281字,记述了在周宣王42年(公元前786年),司工散导引逨入中门,立中庭,北向而接受册命。

何尊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1963年宝鸡市贾村镇

历史价值: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径29厘米、圈足底径20×20厘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侈,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庄重,方圆相继,富有变化。尊上腹部饰以蕉叶纹和蛇纹,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纹饰采用高浮雕与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繁缛华丽。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折觥

朝 代:西周

出土地点:1976年于陕西省扶风县庄自村

历史价值:通高28.7厘米。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怪异的酒器。此觥为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兽头鼓目,曲角,巨鼻,獠牙外露;盖后端铸兽面纹饰,中脊起透雕脊棱,两侧饰回首夔纹。鋬上为兽头,中为鸷鸟,下为象鼻。器腹饰兽面纹,转角和中线铸透雕扉棱,口部和长方形圈足饰夔纹。器与盖铭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专家认为此器应属西周昭王时代,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胡簋

朝代:西周

出土地点:1978年5月陕西扶风齐村

历史价值: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这是簋当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西周“簋王”,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西周诸簋以此为最大。此簋铸于厉王十二年,是目前确知出地点的王器。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周历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簋的造型和内部铭文的记载所提供的各类信息为当前研究西周时期的礼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材料、装饰、文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和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

墙盘

朝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点: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

历史价值: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秦公镈

朝代:春秋时期

出土地点: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

历史价值: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X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其上有铭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

参观信息

基本信息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长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质量,博物馆实行免费不免票的办法,每天向社会最高限量发放免费参观券3000张,每日14时前限2000张,下午16时前限1000张,发完为止,发票时间为每个开放日的9:00—16:3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闭馆时间:每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参观路线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位于宝鸡市滨河大道风景秀丽的中华石鼓园内,距市中心经二路和宝鸡火车站二十分钟车程,距咸阳机场约1.5小时车程。

市内交通便利,途径博物院的公交车有8、10、17、28、51、61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