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该遗址发现于1934年,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的东沿进行了小部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
该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较大的都城。
1992—199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发掘中,发现炭化水稻的颗粒,这在当时是唯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实物证据。陶文残片是在尧王城遗址早的地层中发现的,残文之一与莒县陵阳河17号墓那件尊形器上刻画符号的局部极为相似,之二可能代表一种未识的新图像。这对研究文字的起源以及与陵阳河遗址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彩陶的出现则填补了黑陶文化没有彩陶的空白。
尧王城遗址一带留有厚重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南部3公里处的天台山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黑陶、灰陶、红陶、白陶等。其中红陶和白陶器物仅见于鬶陶器的主要器类有鼎、鬶、罐、盘、杯、盆、器盖、纺轮、镞、网坠等。陶器多饰有弦纹、附加堆纹、乳钉纹、划纹等,并普遍采用快轮轮制而成。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黑陶精致,代表了这一文化的高超制作技术。彩陶的发现,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这是继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和邹城丁公遗址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