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泰山古建筑群

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国家第六批(明至清)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泰安市城区北与济南市接界处

简介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区北,与济南市接界地区。泰山居中国五岳(泰山、崇山、华山、恒山、衡山)之首,号称东岳。山上山下文物古迹遍布,有东方文物宝库之称。寺庙宫观古建筑多达30多座。主要有泰安城区岱庙、遥参亭,泰山麓的岱宗坊、红门宫,山腰王母(池)殿、普照寺、斗母宫、中天门,岱顶南天门、天街坊、碧霞祠,玉皇(顶)庙,泰山西北灵岩寺、无极庙等。

其中,岱庙是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大典之地,创建于秦汉,唐宋金元至明清屡有修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泰山上下殿、寝、堂、阁、亭、馆、楼、观、廊、庑等有813楹。现有主建筑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同称中国三大古宫殿。山上碧霞祠始建于宋,明清均有增修,成为规模宏大的高山古建筑。山阴灵岩寺在济南长清区,盛于唐宋,曾有殿阁达40多座、禅房500多间。寺内千佛殿彩塑罗汉有“海内第一名塑”之誉。

泰山风景名胜以雄伟著称,海拔1545米,地质历史平局年龄30亿年以上,山体分三层台阶式地质结构,犹如登天台阶,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佛似坐。一座主峰玉皇顶,直通云霄。一条10.1公里的登封盘路御道,一线通线。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行宫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一路攀登,体会祖先,感受历史,登高必自!穿过秦汉始建的岱庙,走过孔子登临出,穿红门,过明代万仙楼,看北齐经石峪-金刚经石刻,越中天门,看望人迎客松,走龙门,过升仙坊,攀登十八盘,逛天街,游宋朝碧霞祠,阅唐玄宗大观峰,登观日峰望海石,后山天烛峰看-姊妹松,尧观顶,拜高山第一孔子庙,回看五岳独尊,登临敕修玉皇顶,看秦皇汉武无字碑,古封禅台。看玉皇极顶那对联:“地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人为峰!”遥望黄河,看东方云海日出,祈福国泰民安!感受泰山天下雄!一览众山小!

泰山盘道古建筑群

据文献记载,泰山盘路辟建于汉代,称为环道,历代重修,现存大部为明代建。泰山盘路沿途的古建筑群,或创建于汉魏或创建于唐宋,元、明、清续建,现存少部分为明代建筑风格,大部分为清代建筑风格,泰山盘道系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举行祭天仪式时所修建的登山御道,古建筑群多是历代帝王封禅或祭祀泰山时的斋沐、驻跸之所。泰山中路全长9公里,盘道占8公里。古建筑多跨盘道而建或构筑于盘道之侧。泰山上下较重要的古建筑群有关帝庙、王母池、红门、斗母宫、壶天阁、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顶、后石坞、普照寺、灵应宫、万仙楼、三官庙、五松亭、孔子庙、青帝宫、三阳观、五贤祠、烈士祠等。此外,沿途还有众多的亭、坊、桥等单体石质建筑。

泰山盘道古建筑群历史沿革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辟建泰山盘道,称为环道。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前已有王母庐、岱顶五帝观等建筑。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创建普照寺。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建玉女祠(即今碧霞祠)。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重修王母池。元代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道士张志纯创建南天门、摩空阁。明初创建关帝庙,重修红门宫、斗母宫、三官庙、壶天阁、元君庙、依山亭、金星亭、三大士殿、五松亭、青帝宫。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间对泰山古建筑及泰山盘路进行了拓建重修。明嘉靖年十一年(公元1532年)改建三贤祠。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3年)重修红门宫、飞云阁、更衣亭、且止亭。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修建后石坞庙。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万仙楼。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创建孔子庙。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建红门西院元君殿。清顺治年间对泰山古建筑进行全面修建。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3年)圣祖玄烨登泰山祀奉山神、碧霞元君时重修泰山盘路建筑群。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修泰山盘路古建筑群。道光元年至十五年(公元1821——1835年)重修泰山盘路古建筑群,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建梦仙龛。清末及民国年间又对泰山盘路古建筑群进行了多次整修。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泰山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分别于1956年、1959年、1978年、1984年、1994年、2000年对盘路及古建筑群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山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泰山盘路古建筑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关帝庙

在岱宗坊北一里,泰山盘道起点处西侧,是泰山中路的第一组古建筑。关帝庙东西宽74米、南北长80米,总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关帝庙由影壁、南山门(戏楼)、拜棚、东西配殿、正殿后殿等成。山西会馆是山西客商祭祀关帝的地方,包括正殿、左右配殿等。关帝庙院内有“汉柏第一”、唐槐等古树名木。关帝庙创建于明初,清康熙、乾隆、咸丰年间多次重修。

王母池

位于关帝庙东南300米处,整座院落南北长101.4米,东西宽53米,总面积约5374.2平方米。

王母池庙由影壁、香火池、山门、王母池、王母殿、观澜亭、药王殿、北斗殿、悦山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等组成。每年阴历三月三,全国各地的香客在此举行庙会,庆贺王母圣诞。院内王母泉、王母池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息,古柏参天交柯,风景优美。院外有虬在湾、吕祖洞、八仙桥等文物古迹。

王母池汉代称王母庐,唐代称瑶池。自元至清多次重修。

南天门/泰山古建筑群

南天门又称三天门,在十八盘尽头。十八盘两侧峭崖对峙,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南天门坐落在两岭的狭口之上,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为跨盘道而建的城门楼式建筑。下层拱形门洞题名是“南天门”,上层题名“摩空阁”,两侧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道出了该处之形胜。

南天门北有唐代创建的三灵侯殿(后更名关帝庙,今名“未了轩”)及东西配殿。南天门西侧石棚内壁有“天门铭”石碑,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记述了张炼师创建南天门的经过。南天门下有升仙坊和寿星亭。

碧霞祠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称“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改名“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改今名。

碧霞祠由照壁、金藏库(火池)、南神门、东神门、西神门、歌舞楼、东西阁楼、钟鼓楼、大山门、东西御碑亭、香亭、东西配殿、大殿组成。

正殿九脊歇山顶,供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娘娘及各二侍女铜像,原为历代帝王祭祀之所。殿顶螭吻、大脊、垂脊、垂兽、走兽、博脊、盖瓦、檐头上的行龙等皆为铜铸,雕铸的凤凰、缠枝花纹、八仙等纹饰生动精美。

香亭内供碧霞元君、东配殿供眼光奶奶,西配殿供送子娘娘,原为民间香客祭拜之处。东西配殿的吻、脊、兽、盖瓦等皆为铁铸(大山门同)。香亭为黄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

院内有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北京房山县所献的“千斤鼎”铜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所铸的万岁楼,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所铸的“敕修泰山天仙金阙碑”铜碑,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所铸的“钦修泰岳大功告成赐灵佑宫金碑”铜碑。大山门内外有青龙、白虎、文曲、武曲四神像。

据文献记载,此处汉代原有石雕金童玉女像。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禅泰山时,凿龛雕玉女像,创建玉女祠,金改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成化、弘治、嘉靖年间拓建正殿,施铜构件,万历、天启年间重修,清代亦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保存了大量元明构件及其建筑风格。

明嘉靖、万历、天启诸帝均遣官致祭。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在此祭祀碧霞元君,东西御碑亭现存康熙、乾隆皇帝汉白玉诗碑。

祠分前后两院,正殿5间,在北院,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檐柱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挑尖梁头,平身科,正间、次间、梢间分别为6、5、4个。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歇山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状与前面相同。屋面瓦垄360条,象征周天之数,为防高山大风,明时盖瓦均为铁铸,清初易为铜瓦。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六走兽和一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有浮雕盘龙戏珠。大殿正间和两次间均设石雕仰复莲纹须弥座神台,供奉碧霞元君神像。大殿建筑雄伟华丽,是泰山仅次于岱庙天贶殿的第二大建筑。

纵观碧霞祠整个建筑群,由于地形限制,南北长70米,东西宽仅36米,总面积不过2500余平方米,但是它给人的感觉却森严宏大,毫不显局促狭小,显示了古代建筑者因势而宜的高妙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技巧。

碧霞祠选址于天街东端地势陡然抬起之处,前院设有东、西、南3座高大的神门。游人一般自天街东来,有西神门进祠,而西神门下是峭拔如十八盘的百余级连续的台阶,由此进得祠来,忽见楼台严整,气氛肃穆,同天街风情迥然不同,人们首先感到了碧霞祠的赫赫气势。东神门与西神门相通,通往玉皇顶的盘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往南又开有南神门,人在此视野并未被封闭,因此小的空间便产生了大的空间的感觉。而且北面,碧霞祠山门高高屹立,不进山门仍不知祠内复有何物,使人更生神秘之感,犹觉此祠非同小可。及至进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檐、黄琉璃盖瓦的香亭居中,亭两侧又有铜铸“金碑”,亭前又有千斤鼎、万岁楼,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而如果不如此布置,设若祠内空无一物,一览无余,区区300余平方米的天井,又怎能有此等韵味与效果呢?

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受到了建筑学界的高度称赞,认为它是高山建筑中独具一格的神品。

泰山盘路

泰山盘路自关帝庙始,其北有“盘路起工处”碑。泰山盘路沿中溪达玉皇顶,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御道,总长度约9000米。

泰山形成于太古代第一次造山运动,从岱庙北到中天门、南天门形成三级断层逐级抬升的阶梯状。从关帝庙到壶天阁为第一级,全长3323米,共有台阶267盘、1572级,其余为平盘,宽度一般在4—6米左右,最宽处近8米。此段一般平缓上升,至壶天阁开始向上拔起抬高。该段多为乱石砌扶手墙,多数有压顶石。斗母宫北的东西桥子(渡仙桥)至壶天阁段,俗称柏洞,两侧扶手墙为大块条石对接而成。台阶和扶手墙均保存了明代整修时的原物。

壶天阁至中天门段,为泰山第二断层斜掀抬高带,山势峰回路转,逐渐陡峭。壶天阁北为回马岭,其上盘道原称十二连盘。从壶天阁至中天门总长度680米,共有台阶73盘,共计1223级。两侧扶手墙为块石垒砌,其上均覆压顶石。台阶和扶手墙多为明代原物。

从中天门到对松亭为泰山第三级抬升的过渡阶段,有“快活三里”等平坦之路,也有短段陡盘,如“三瞪眼”等。从对松亭向上,山势越来越陡,俗称三个“十八盘”,分为“慢十八盘”、“不紧不慢十八盘”、“紧十八盘”。从中天门到南天门总长度约2500米,共计有台阶219盘、3071级,由于山势骤然升起,紧十八盘的台阶陡且密,有的一盘达100级。两侧扶手墙均块石筑带压顶石。

从南天门到玉皇顶总长度约1000米。天街比较平坦,宽度一般为8米,最宽处10米多。从碧霞祠至玉皇顶逐步升高。此段共计有台阶73盘、689级。玉皇顶到后石坞还有明代古盘道201盘,1091级台阶。两侧不设扶手墙,宽度在3米左右。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