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后土圣母庙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明至清)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前山乡张家河村

建筑材质

殿山寺正殿也称悬空无梁殿。它是采用砖石券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外设有木结构的回廊,结构雅致,别出心裁。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分别高1.16、1.1、1.2米。圣母两侧各有两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正殿用传统的四根蟋龙柱将三位娘娘间隔开;后墙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叶填充格扇背景之外,还使用了大量“悬塑”艺术手法,用于表现人间多福、多子、天上仙乐祥云等繁褥的生活细节。

正殿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 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

建筑特点

女侍形象是历代圣母殿中不可缺少的。这里的女侍造型丰富,形象逼真,在当时儒教礼法盛行之时,在女侍面貌处理上颇费心机。使令圣母西侧侍女头戴黑色毡帽饰垂带,帽顶有金色花细及鸟雀衔珠。额部有额黄,面额丰满,戴耳坠。身着较长的比甲,内裙外露,当是明隆庆、万历年间的一种装束。

侍女手持团花园扇,头微微低垂,目光含情,颇具神韵。另几位女侍或持印、箱,或持干果、熏炉或直视或斜视,宛若天仙。侍女造型上一反过去生硬古板之风,继承了晋祠宋塑侍女的清雅飘逸、纯情自然的特点,观后令人回味无穷。

正殿内除了上述彩塑作品外,两侧站立的女官也极富动感。女官戴中官帽,头饰额黄,衣饰与明代一般男装的内使、小使相似。身着长衣,外饰璎咯,双手持圭,内裙外露,脚穿云鞋。

在正殿的北墙上雕塑也十分华丽,大至亭台楼阁,小至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无不精工细作,活灵活现。就是一个个格扇都一丝不苟。它以纷繁复杂、富丽堂皇的彩塑宫殿、云山作为主像的背景,目的是更加突出主像在殿堂中的位置。

其它相关

殿山寺除了彩塑艺术精湛之外,其元代遗物,如戏台、石灯等无不显示着它昔日的辉煌。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存元代以前戏台有15座,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殿山寺戏台是元代戏台中面积小的一座,面宽 5.25米,进深 5.15米.面积27平方米。从戏台的结构来看,它的顶柱斗拱、梁架经古建专家认定是元代建筑无疑。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斗拱形制为假昂,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人文历史

殿山寺始建年代没有确实可靠的材料,唯寺内遗存的元代灯柱上有“元至正七年(347)……”字样,笔者在寺内发现一个覆莲柱础,给我们断定殿山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覆莲柱础从隋唐开始盛行,宋金以后基本绝迹,“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丁多样化”。殿山寺的覆莲柱础从时代上排比,不会比宋更晚。

殿山寺的彩塑在人物造型、衣饰等多方面都透露着明代风格,它是明代艺术家的杰出作品。虽然在规模上不如隰县小西天的大雄宝殿,但在艺术手法上无疑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宝贵财富。

神灵介绍

道教神灵,居四御之末位。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俗称“后土娘娘”。“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汉代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纪》卷二二)宋代时,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