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1917-1919年)
所在地/隶属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

运动纪念馆

位于保定市金台驿街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是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时期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大门坐西朝东,门楣上挂着一方黑地金字匾额,面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留法勤工院学运动文物史料陈列”是该馆的基本陈列,以图片为主,附以实物与图画等,共有500余幅真实地再现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始末,赞颂了中法友谊和文化交流,热情讴歌了以察和森、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陈毅、聂荣臻、蔡畅、向警予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光辉业绩。

历史沿革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位于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东南部,始建于1917年8月,创办者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石曾(高阳籍人)和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高阳布里村人)。这里共培养留法学生200多人,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在伟大的勤工俭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17年夏季,李石曾到高阳县布里村,探望好友段子均,二人共同商议在布里村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为李在法国创建的豆腐公司招募华工。

1917年7月,李石曾向北洋政府教育部呈送公函,申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北洋政府教育部同意申请并予以备案。第一期招收学员60余名,其中有后来的法国侨领王守义。

1917年8月,李石曾、段子均在北京邀请艺术家梅兰芳、姜妙香、韩世昌、侯益隆等在北京江西会馆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筹集资金。共募得现款大洋数千元,并在布里村发行彩票,筹集办校资金。当月,“留法工艺学校”迁到现址。李石曾亲自为学校设计了建筑方案,蔡元培为学校题词:勤于做工,俭以求学。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大力倡导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亲赴北京、保定,联系学生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上学事宜。同年10月10日,毛泽东送蔡和森、颜昌颐等湖南学生赴布里求学,蔡和森任南方班文科教员并兼学法语。

1919年除夕,蔡和森由布里返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并赴法留学,开始了他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历程。

1919年暑期,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招收第三批学员40余人,其中南方班多为江西、湖南学生。

1920年,因法国经济凋敝,学生赴法留学发生困难,学校停办。

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布局合理,坐北朝南,原有3排平房41间,占地10亩左右,现存2排平房,前排为大门、伙房和实习工厂,后排为办公室暨宿舍。旧址现保存基本完好,蔡和森旧居和学校教室、办公室保存了历史原貌,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北方独树一帜。有代表性的单体文物为蔡和森办公室和学校旧址大门。

这是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工艺学校旧址大门,是一处北方农村不多见的富有哥特式风格和传统中国特色的建筑物,1918年,李石曾、段子均在筹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时,充分考虑了学校建筑的风格和实际用途之间的关系。加之布里村当时在法华工的建议,所以学校大门修建得中西合璧。大门上部为欧美哥特式建筑风格,富于“团块式”结构,一高耸的砖塔,顶部呈尖状,寓意进取和希望,下为两个半圆形的扇面式墙体,意为团结和互助;大门下方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拱门、磨砖带有园林式建筑风格。大门中部为当地书法家张卓甫书写的校名“留法工艺学校”。书体为隶书,古朴苍劲,精致典雅,与整座建筑风格浑然一体。

这是蔡和森办公室兼卧室,现保存基本完好。该办公室为二十世纪初北方农村典型的农家房屋,朴实、实用。院内这棵老槐树是蔡和森和同学们种下的。

二十世纪初叶蓬勃于中华大地上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交替之际,广大有识之士和进步知识分子与有志青年为输入西方科学文化技术,寻求救国真理而开展起来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群众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高阳县曾起了特殊作用,亦可称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在运动早期的倡导者中,李石曾是一位核心人物。亲身经历旅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中国近代史学家对李石曾在这一运动中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巴黎豆腐公司华工的招募,到“勤工俭学”主张的提出;从“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尽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的勤工俭学会的成立到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的成立,李石曾功在不朽。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做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一所预备学校,先后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二百多名学生,其中便有近代史学家公认的勤工俭学的佼佼者蔡和森。蔡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缜密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中国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通过留法勤工俭学,他不仅认识到了中国的改造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而且理解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加之毛泽东亲自参与其事,吴玉章、向警予、颜昌颐等人的参加,使得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工艺预备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五四运动前期开展起来的,一开始就是在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蔡元培、李石曾等新文化运动的重镇亲手创建的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在中国近代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起源于教育更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摒弃了官办教育和早期留学教育的陈腐观念,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提供了光辉的榜样。

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的学生为增进中国和法国、欧洲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抗战期间,法国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支持,欧洲各国对中国人民的声援,均与以李石曾为代表的中国留法学生的广泛而持久的外交活动分不开。中国外交史特别民间外交活动,应该记下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的丰功伟绩。

抗日战争期间,校舍遭日军破坏。1950年,在段子均所办的北京日实工厂做工的布里籍人士捐款重修校舍。1980年,省政府出资落架重修。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贡献

高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以下简称布里工校)创建于1917年。1915年6月,法国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阳籍工人李广安、张秀波等人,在工余求学实践中,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受此影响,旅居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兴起。为使留法青年出国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1917年夏,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主要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践。当年9月招收“北方班”学生50多名。次年10月招收“南方班”60多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30多名湖南籍学生。蔡和森担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国文教员,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十月革命。布里工校先后共招收学生200余名,其中赴法成行的73名,培养了颜昌颐、向警予、马致远、何长工、王守义、唐灵运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在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促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现状与问题

高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旧址虽然在1982年就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利用工作一直较为薄弱。一是对布里工校旧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造成相关工作被动甚至停滞。省、市、县及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力度不够,议而不决,都不挑头,保护利用工作有长远规划,缺近期目标,无实际行动,未被当作重要事项列入议事日程,2000年制订的修复规划至今未能实施。二是旧址保护情况堪忧。目前现存建筑包括原建筑和修复建筑破损情况严重,有些房屋已成危房,且未采取任何措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未设专人管理,校园内养猪养狗,垃圾遍地。三是文物利用工作薄弱。旧址基本上没有展品、展室,不具备展览功能,甚至连基本的资料都很缺乏。校舍包括蔡和森的宿舍和办公室租给了几家外地民工居住。四是文物征集工作意识不强。现有文物资料散布在各地各处,近年来主要靠布里村小学教师王章书自费收集。由于时间久远,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濒于消亡。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