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高椅村古建筑群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明至清)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

简介

高椅位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境内。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高高的太师椅而得名。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2002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古村现保存有明洪武13年到清光绪7年(1380-1881)连续500年间的古民建筑104栋,总建筑面积19416平方米。古村现有住户594户,2205人,其中85%的地村民为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它是古村旅游的一颗“明珠”。

景区概述

高椅古村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都有着特色的人文形态,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高椅古民居建筑的自然选位符合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古村建筑整体布局按梅花状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古村分成了五个自然村庄。

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进入村中,如入迷宫,叫人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地物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古村建筑均为木质穿斗式结构,四周封有高高的马头墙,构成相对封闭的庭院,当地称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是高墙密封,仅开小窗,对于防风、防盗、防火具有特殊功能。近百年来,高椅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毗邻的先例。这种建筑格式,用小青石砌筑地基,高出地面60公分,有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和水塘。

高椅古村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既可以浏览到精细巧妙的木雕工艺,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曲径幽深的青石板路,还可以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侗族农家饭菜,居住侗寨木楼,体验侗家生活。高椅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加之具有区位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周边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潜力很大,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高椅村古建筑

湘西高椅村是巫水河边的一个古村落,村内有保存较好的104座明清老宅。村落融于自然之中,其和谐的布局,灵巧的庭院,古朴的气质折射出浓厚的文化积淀。结合对高椅村的考察,探讨中国传统聚落的择地、理水、礼乐秩序等与聚落住居环境的关系,揭示中国传统聚落在社会约定俗成中所产生的共同哲学基础和营造理念,为营建健康的人居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杜甫《咏怀古迹》中有一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句中“五溪”之一的雄溪,即现在的巫水,就在高椅的东面。高椅这个名字听起来蛮特殊的,一问才知这里原名渡轮田,显然古代是一个渡口。后来,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把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村里85%以上的人都姓杨,据说是南宋诰封威远侯杨思远的后裔,都是侗族。

高椅居民群落以五通庙为中心,按梅花状向外辐射,大小纵横的巷道形成交通网络。一色的的青砖封火高墙,两端成梯状的翘角马头高耸,夹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每家每户独自的小院各自“天人合一”,又与邻家户户相通,是典型的明代江南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沅湘特色兼侗家风格。走进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或瓜果牛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人是武将还是文人或者农家。飞檐脊饰更是各有不同,极尽精美。院子里都是木质的两层穿斗式结构的小楼。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 站在村子的中心,你会发现,整个建筑群落与周遭的山水、园林地理分布奇巧自然,想想当时古人在此建造自己的房屋时,是很注意村中布局的整体和谐,珍护着一方风水。 高椅村依照一种奇怪的阵法而建,巷道纵横交错,宛如网状,陌生人一旦进入村中就如入迷宫,身陷其中找不着出路,由于地形复杂变幻,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侵扰。

高椅村周边自然风光也很棒,走出古村,还可以游览鹰觜界自然保护区,绝壁溶洞,小溪飞瀑,有湖南小张家界之称。靠近会同县城还有粟裕故居,也是当地一个景点。

2006年05月25日,高椅村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

有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池塘和水井。学馆“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建筑保留至今。这里自古以来没有商店铺号,没有商业气息,但有着浓郁的耕田读书的“读耕文化”的氛围。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了有功名的文武人才293人,民国时期,会同县只有大学生10人,高椅村就占了4人。据传闻,三国时诸葛亮征“五溪蛮”,足迹遍布沅水中上游。高椅村口的巫水河就是诸葛亮足迹所到之处。高椅村中有古井名诸葛井,至今井水甘冽,据说是诸葛亮行军中指挥士兵凿出的,井口石头上尚留刀凿印痕。隔河相望的孟营山,就是孟获扎营之地。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在这巫水之滨留下了不少遗址和故事。

文物保护

高椅原名渡轮田,在唐宋以前,是一处古渡,始为少数民族(南蛮)所僵。高椅村保存着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间修建的民居104栋,建筑面积达19416平方米。这些古民居以 “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外延分为老屋街、坎脚、大屋巷、田段、上下寨五个自然群落。西部俗称“老屋街”,主要为明早期建筑,北部俗称“田段”、主要为明晚期建筑,东部俗称“大屋巷”, 主要为清前期建筑,南部俗称“田段”,分“上、下寨”,主要为清中晚期建筑。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建筑己遭到破坏,如“醉月楼”,“五通庙”,“入木三分”等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有些内部以基本破坏,有些已被用作他用,有些甚至被完全改造。高椅村因发展滞后而得以保存,但也因发展而遭到破坏。

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威远侯杨再思的五世孙杨盛隆、杨盛榜落居高椅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后,杨盛隆的后裔在北樯山脚下兴业建房,逐渐发展成“老屋街”。明正统二年(1437年),一甲乡绅集资在老屋街村落北侧的出村道口上兴建了“一甲凉亭”。明代中叶(1450—1465年)在老屋街的东侧,全村的中心修建了后裔“五通庙”系道教神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约1275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将其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神庙建筑专供村人祭祀礼拜之用(1980年毁)。

明代晚期(1506年)至清乾隆年间,杨盛榜的后裔又向村东、村北方向发展,在田垅里占地建房,形成“坎脚”和“大屋巷”两个建筑群落。乾隆末年杨廷秀的后裔在“五通庙”东侧修建了“一甲祠堂”。

清中晚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建筑继续增多,形成了“田段”和“上、下寨”两个建筑群落。这个时期是高椅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据调查考证,此期兴建了院落近200多处,美化更为讲究,石质材料已作为用与建筑对象,如大屋杨芳柏住宅就用了石料作院门梁柱,特别是田野小区环境建设的规划得到重视。如大屋塘,是六栋民居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央开凿了两口大鱼池(红鱼塘、黑鱼塘),周围有木质栏杆,池上空是葡萄架,不仅能优化环境,而且能发展庭院经济,又是附近的消防池,并对雨水排放能取到极好的吞吐作用。

清嘉庆初年(1796年),杨盛隆的后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其过厅毁于1969年,正厅改作生产队仓库后,保存至今。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老屋街贡生杨盛之家塾三子,创办学馆。后三子杨跃楚拔贡,弃官还乡,继承父,开设学堂。题名“清白堂”。“清白堂”保存至今。据《绅衿录》统计表全村先后出举人3名、进士2名、贡生9名,其它廪膳生、秀才、干总等共计293名。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杨廷茂的后裔在“五通庙”北侧修建了“十甲祠堂”(毁于六十年代)。

清同治年间(1962一1875年),由大屋街富户方绅集资兴建了“醉月楼”,作为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消遣场所,宣统初年(1909年)改办成女子学馆,从外地请来一老秀才讲学,由求学者(多为地主富豪之女)轮流供养。抗战胜利后,洪江兴办了洋学堂,女子学馆被废止。“醉月楼”保存至今。

高椅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丰富多彩,1998年6月公布为会同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公布为怀化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范围22.3公顷。前来考察的文物古建专家高度评价说:“高椅古民居是一部古村落发展建筑史书,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社会基层结构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完美典范”、“江南第一古村”美名。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