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广州图书馆

别名
Guangzhou Library
官网
点击查看
开放时间
09:00~16:00
图书馆等级
国家一级图书馆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4号

概况

广州图书馆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北楼十层,南楼八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总投资13.14亿元。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依托城市新中轴线景观,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突出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2011年入选“新广州好”百景。以“连接世界智慧,丰富阅读生活”为愿景,“建设以人为中心、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为总目标,定位为区域内的体系建设推手、城市文化地标、终身学习中心、泛在知识门户、公共交流平台、多元文化窗口等六大功能,秉持“理性、开放、平等、包容”的理念,致力成为促进阅读、交流与分享,激发理性、灵感与想象力,倡导社会和谐包容的公众共享空间。

现馆藏文献790万册(件),阅览座位4000个,公用计算机702台,有线网络节点4000个,无线网络全覆盖。2016年日均接待公众访问2.4万人次、注册读者1070人次、外借文献2.5万册次、举办活动4.8场次。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全面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实现高效精确的典藏管理与便捷服务;设置综合服务区、大众服务区、对象服务区、主题服务区、交流服务区、藏书区等功能区域。

历史沿革

1927年,广州市长林云陔为纪念孙中山,促进文化事业,提议举办市立中山图书馆。经市行政会议决定规划筹办。同年,派出募捐专员赴美国、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得华侨踊跃捐赠。

1928年,成立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筹建委员会,林云陔、杜定友等十六人为委员。

1929年,市立中山图书馆在文德路原广府学宫破土动工。

1933年10月15日,市立中山图书馆落成开幕,伍智梅任首任馆长。

1934年,省图书馆被撤销,其藏书33500册由市馆接收。

1938年,广州沦陷,市立中山图书馆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杜定友兼任市立中山图书馆复办筹备处主任。

1949年,改称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解放后,称为广州中山图书馆。

1955年,省、市两馆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原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址改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北馆,称孙中山文献馆。

1980年12月,广州市委办公会议决定筹建广州图书馆。

1981年1月,广州市文化局宣布广州图书馆筹备小组成立和将“星火燎原馆”改为广州图书馆馆址的决定。

1982年1月2日广州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

2004年10月,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广州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

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广州图书馆新馆国际邀请建筑设计竞赛面向全球征集最佳设计方案。

2006年2月20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奠基。

2012年12月28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部分开放。

2013年6月23日,广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

机构设置

广州图书馆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设中层机构9个:办公室、文献流通部、信息咨询部、儿童与青少年阅读部、社会活动推广部(同时挂网络服务部牌)、研究协作部(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支中心办公室和广州市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牌)、采编中心、数字资源与技术保障部、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部。

办公室:履行全馆业务统筹协调职责。负责综合性工作总结、计划、报告、请示等文稿撰写、审核,公文流转,馆长工作会议、馆务会议等会议组织;配合馆部完成政府临时性重大工作项目;负责会议议定事项、公文安排事项和馆部交办其他事项的督办;负责业务统计分析,编发统计周报;负责组织制订、审核、完善全馆规章制度;负责本馆内部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建设,统筹内部信息与公共区域信息发布工作,负责向主管部门报送信息,编撰月度工作简报、大事记、年度报告、综合宣传册与读者服务指引;统筹、组织全馆导向标识与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制作工作;安排来访接待;处理读者投诉,统筹全馆读者投诉处理工作;配合馆部开展全馆性业务的统筹组织和新服务政策的调研、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发展规划的制订、年度修订与组织实施;负责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承担图书馆理事会日常工作。履行全馆组织和人事管理职责,承担党委办公室职责。负责党委会各项决策的落实、协调与检查;协助做好纪检监察、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及统战工作;负责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工资福利待遇、人才引进、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聘、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离退休、妇女、计划生育、因私出国(境)管理等工作。履行全馆财务管理职责。负责预决算管理;负责工资等发放、税费与非税收入缴纳工作;负责国有资产账目管理;按时核对账目;编制各类财务统计报表;负责票据、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负责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账户的年审等管理工作。

开展书刊推介、咨询导读和读者培训服务,开展视障读者服务及主题交流活动;负责文献典藏、排架管理工作;负责总服务台、电话咨询中心、图书区、报刊音像区、休闲生活馆、视障人士服务区、自助服务区、24小时智能图书馆、通借通还区等区域服务;负责预约取书、停车场还书等服务。

信息咨询部:履行专题文献服务与管理、专题信息开发与参考服务职责。负责广州地方文献、广州名人专藏、家谱、华人华侨、古籍等特藏文献的征集、开发与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多元文化馆藏,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开展多元文化交流;负责创意设计等相关主题的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交流活动;开展面向社会各层面的信息咨询与参考服务,统筹全馆信息咨询服务;负责馆际互借服务;负责广州人文馆、多元文化馆、创意设计馆、“广州之窗”城市形象推广厅等主题区建设、服务与管理工作;负责南楼七、八层研究与交流区服务与管理工作。

儿童与青少年阅读部:履行儿童与青少年读者服务职责。负责少儿借阅服务工作的规划与组织、少儿文献资源管理等工作;开展书刊推介、咨询导读和读者培训服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负责亲子绘本阅读馆、玩具馆等特色主题馆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开展科普基地与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活动。

社会活动推广部(同时挂网络服务部牌):履行组织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宣传推广、统筹公众交流,为图书馆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职责。负责全馆大型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全馆阅读推广活动;负责开展公益性讲座、展览服务;负责全馆公共区域读者活动、宣传推广信息发布与相应设备设施管理工作,负责本馆官方微博等平台信息发布与读者交互,负责媒体交流,推进图书馆合作伙伴关系和各类读者组织建设,统筹全馆相关工作;编撰图书馆通讯,推进利益相关者了解、参与图书馆服务;负责阅读体验区服务与管理工作。履行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服务职责。负责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服务(含微信等)与推广、数字资源管理工作;负责区域内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负责电子阅览、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服务;负责语言学习馆、多媒体鉴赏区、国际纪录片节展示空间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研究协作部(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支中心办公室和广州市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牌):履行区域图书馆协作协调职责。负责推进区域内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共建共享项目的规划与协调实施;负责对基层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与支持;负责社区分馆、流动图书馆、街区自助图书馆等馆外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履行组织推进图书馆专业研究与交流职责。负责规划、管理全馆学术研究、科研课题、图书馆学文献出版工作;组织开展专业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区域内图书馆专业人员培训,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承担重点科研课题研究;负责市图书馆学会日常工作。

负责全馆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纸质信息资源(含地方文献、古籍等特藏)、音像资料、数字信息资源等采访、分编加工、破损修复工作;统筹、组织文献剔除工作的开展;负责全馆书目数据库和采编业务数据库的规范化管理与维护工作。

数字资源与技术保障部:履行图书馆信息技术支撑与保障职责。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规划、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持和保障,负责各类信息化终端设备的采购、分配与维护。

中心图书馆办公室:履行中心馆工作、延伸服务管理等职责。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的指导和协调,组织召开馆长联席会议,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并编印年度业务统计报告;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服务规范;负责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建设、协调全市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负责组织市、区、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和支持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负责直属综合和专业性分馆、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延伸服务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承担市、区之间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图书物流;开展送书上门服务。

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部:履行后勤保障、物业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治安保卫、消防安全和维稳综治职责。负责楼宇智能化、公共区域场地管理、物管监督等管理工作;负责全馆安全保卫和消防安全工作,配合开展综治维稳工作;负责统筹、协调全馆政府采购、招标工作;负责自动分拣系统运行管理;负责书刊排架、餐厅、停车场、自学室、负一层公共交流区开发利用等配套服务。

热门火车票代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