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瓦埠湖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东南

基本介绍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最窄处只有300米,水位保持在18.0米时,其相应的湖区水面达156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2亿立方米。

此湖由东淝河下游河段,积水而成。入湖河流主要为瓦埠河,东淝河和陡涧河等。下游经东淝河干流汇入淮河。瓦埠湖也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蓄洪水位为22米。20世纪50年代确定为蓄洪区之后,多次运用,为减轻淮河防洪压力做出了贡献,也给沿岸群众造成了损失。瓦埠湖盛产鱼类,蟹虾,尤以银鱼著称。

地理环境

瓦埠湖,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纵横涉及寿县、长丰县、淮南市3个行政区域(其中寿县占65%,长丰县占30%,淮南市占5%),北起寿县城附近的五里闸,南至邢铺,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最窄处只有300米,水位保持在18.0米时,其相应的湖区水面达156平方公里,深处水深4.5米,浅处水深0.5米,湖区内平均水深2~2.5米,蓄水量为2.2亿立方米。

此湖原系东淝河下游河段,在沿河注入的部位,两岸低陷,积水而成。清光绪《寿州志》载:“(沿河)过庄墓桥西行,至瓦埠街下十五里注肥,其南北滨悉卑下,每遇水涨,数十里皆成巨浸,殆《郦注》所称‘水积为阳湖’者也。”

水文特征

瓦埠湖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深95毫米,多年平均来水量3.99亿立方米,最多年为8.66亿立方米,最少年为1.56亿立方米,经东淝河与淮河相通,为县境较大的天然蓄水库。

水系构成

瓦埠湖承低山丘陵来水,中段宽浅潴水遂为湖,经东淝河下游宣泄入淮。

入湖河流主要为瓦埠河,东淝河和陡涧河等。瓦埠河,亦称沿河,古称阎涧水,俗称庄墓河,其上源及支流均为季节河。清光绪《寿州志》载:“沿河即阎涧水,出合肥县北土山,历定远县西至方家集入寿州境,过庄墓桥水始盛,通舟楫……。”沿河上源支流甚多,主要的有三条:西源,发源于长丰县吴山镇南桥冲水库,穿合淮公路北流,经龙门寺到车王乡甄小桥转西北流,过庄墓桥到陈岗嘴入瓦埠湖,这是主河道,全长52.8公里,源头高程近67米,落差49.5米,河底比降1/1000;中源,发源于双墩乡北部朱冲,经黄坝向西穿淮南铁路北流,经下塘西侧余桥和瓦东干渠燕庄地下涵,到甄小桥与主河道汇合,全长40.5公里,源头高程62米,落差近45米,河道比降1/900;东源,发源于吴店乡海宝集东侧,向北经东岭塘、下塘渡槽,在陶湖乡红石桥转向西北,穿淮南铁路到车王集附近老鼠笼汇入中源。全长35公里,源头高程62米(老鼠笼附近22米),落差约40米,河底比降1/870。

东淝河,发源于肥西县,承接东起大潜山,西至六安市的龙穴山以北来水。上游有东淝源、西淝源,在寿县董埠汇合,北流经石埠嘴、船涨埠、白洋淀入瓦埠湖,以下河湖混流,经本县22个乡镇,至后赵台入淮,流经本县约80公里。1950年开挖长15公里的新淝河,增强了排洪能力,水位高程(1954年汛期最高水位25.78米)一般在17—18米。

荣誉及其他

水利建设

治理工程

寿县境内瓦埠湖治理工程,包括疏浚、开挖东淝新河、兴建东淝河节制闸、加固城墙等工程。1950年治淮开始,东淝河疏浚及开挖新河被列为第一期工程。原计划循老河疏浚中泓,后因淤泥较深,施工困难,改在淝河北侧开挖新河,全长15公里,底宽18米,边坡1∶3,比降1/1000,水位在17.7米时,相应流量为78.3立方米/秒,比原计划少挖6公里。

1951年1月6日定线测量,16日正式开工,工程分三段,一段从河口至寿县城,长5.5公里,分别由庄墓、三和、曹庵(以上3区均划给长丰县)、瓦埠、堰口、双庙6个区大队出民工37062人,开挖土方854710立方米;二段县城北段经东津渡至施家湖,长7.5公里,由7个区大队(后又增加保义区)承担,出民工34200人,开挖土方748925立方米;第三段从施家湖至金刚嘴,长2公里,分别由湖滨、湖上2大队承担,出民工3000人,开挖土方110490立方米。分别建北新桥、东津桥(详见《寿县交通志》)。

东淝河闸坝的建成,可放开瓦埠湖蓄洪,调节淮河的泄洪流量,削减洪峰500—1500立方米/秒,计划蓄洪水位高程22米,相应库容12.9亿立方米,减少对淮北大堤和淮河下游的威胁;非蓄洪年份,可控制淮河水倒灌,降低湖水位,确保麦收面积15.7万亩。

防洪工程

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在治淮委员会统一规划下,瓦埠湖被列为蓄洪区,明确蓄洪水位为22米。当洪水位22米时,水面积365平方公里、蓄洪水总量12.9亿立方米。瓦埠湖蓄水18米高程时,为148平方公里。

1954年大水,瓦埠湖蓄洪区淹没95个村,1066个生产队,45252户,198115人被洪水围困,淹没耕地301407亩。经奋力抢救,转移45052户,人口198055,耕畜10266头,粮食37850吨。大水时,受淹的大部分房屋倒塌或被毁(房屋多土木结构)。很多物资未能转移出来而被淹。当时,7月26日最高水位25.9米,蓄洪总量38亿立方米。1982年9月7日,湖区内涝水位22.96米时,共有23个乡(镇),1个渔业社,98个村,16.4万人,31.34万亩土地受灾,占全县耕地面积17%(中有湖滩非耕地9.7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