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朱仙镇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

基本介绍

朱仙镇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位于开封市西南部,距离开封市区22.5公里,镇域总面积70.26平方千米。明清时期与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同为全国“四大名镇”。

截至2017年,朱仙镇下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6个自然村,总人口38627人,有汉族、回族等7个民族。

朱仙镇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其中畜牧业发达,是豫东地区牛羊肉深加工和水产鱼苗繁育基地,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8亿元,工业总产值3.526亿元,2019年1月9日,凭借开封盘鼓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景点景观

启封故园

启封故园即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是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位于开封市朱仙镇北侧、开尉路以西、运粮河两侧,总建设周期10年,计划累计投资120亿,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园区分为古镇风情展示区、环湖风景游览区、温泉休闲度假区、古战场文化体验区、生态农家体验区、文化创意养生区、生态湿地体验区、生态林地观光区等8个功能区。

主要景点有:启封楼、四面牌坊、验粮楼、潜龙桥、状元桥、博弈广场、魁星街、信义桥、下八行街等景点。

岳飞庙

岳飞庙位于朱仙镇岳庙大街,系中国三大岳庙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几经拓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朱仙镇岳飞庙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岳飞庙的主体院落,东院为岳飞庙碑林(亦称别院)。西院为三进院,依次建有山门、拜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五子祠、五将祠等建筑群组成。进入山门直通庙道,过庙道直通拜殿,拜殿面阔三间,拜殿直通大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顶,青砖砌墙,飞檐桃角,雕梁画栋,大殿飞檐斗拱,主架为木质结构,明间金檩上写“大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成八朔甲子日”一行字,清晰可辨。大殿前方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手迹碑:《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和岳飞手迹碑:《满江红》。后院有岳飞寝殿,五将祠,五子祠组成。东边系三百多块石碑组成的碑林。

朱仙镇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庙之一,自1981年以来,政府先后对岳飞庙进行修整,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对游人开放,现已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明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

博物馆

2010年3月21日,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内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后,不仅全面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还将展出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地的精品木版年画。年画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建筑样式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总投资2160万元。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城镇西南部,距离开封市区22.5公里,南接尉氏县,东临祥符区范村乡、万隆乡,北接鼓楼区仙人庄社区,西临西姜寨乡。整个镇域介于北纬34°31′—34°41′、东经114°12′—114°20′之间,南北宽约14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镇域总面积70.26平方千米。

地貌

朱仙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为近代黄河冲积平原黄泛区中心,总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64米-73米之间。

气候

朱仙镇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此外,还受黄河河流小范围气候调节的影响,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最高月平均气温27.1℃,绝对最高气温42.9℃,最低月平均气温-0.5℃,绝对最低气温-10℃,最大积雪厚度300毫米;大于等于10℃的作物旺盛生长期210~220天;年湿润系数0.7~1.0,全年盛行风向为北风、南风、西风,春夏以偏南风为主,秋冬以偏北风为主,年均风速为3.3米/秒,年均日照时数为233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37.21毫米,月最大降雨量176.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无霜期187天。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涝灾、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冰雹等。

历史沿革

朱仙镇的历史,源远而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春秋时镇东南筑有启封城,这时的朱仙镇已经形成了小型居民聚居点。北宋末期,首次出现了见诸史料记载的“朱仙镇”称号。明清时期,朱仙镇因贾鲁河的开通而走向鼎盛,成为“南船北车”的转运处和货物集散地,并跻身“中国四大名镇”之列。

文明肇兴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痕迹。

启拓封疆

春秋时期,当时的朱仙镇一带恰为郑国的东北边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朱仙镇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取名“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讳,更名为开封。八朝古都开封由此拉开了帷幕。当时朱仙镇是启封城西北的一个居民点。

窃符救赵

朱亥,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今开封),出名勇士。据载,魏安釐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军告捷后,赵国重金谢魏公子和朱亥,后来信陵君被魏王拜为上卿,授以相印,封朱亥为偏将军,以朱仙镇为朱亥汤沐邑。据《祥符县志》记载:朱仙镇原名聚仙镇,后因战国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

唐宋起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开封县入浚仪县后,政治经济中心北移,原开封故城遂日趋废弛。朱仙镇作为一处居民点逐渐发展起来。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令“凿尉氏县界新河90里,数旬而毕”,拉直了的新河使朱仙驿因紧邻蔡河而成开封附近的水陆要冲,由村落而驿站,进而成为集镇。北宋末,首次出现了见诸史料记载的“朱仙镇”称号。岳飞于此取得朱仙镇大捷。金、元时期,随着开封地位的衰落,运河的变迁,以及黄河改道,朱仙镇也就随之衰落了。

贾鲁治河

元末明初时期,朱仙镇因贾鲁治河而再度崛起,并逐步确立了自己“四大名镇之一”地位。元末黄河先后多次在开封决口,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专职治河事宜。贾鲁首先将黄河逼入故道。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开封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入淮。贾鲁此举既消除了水患,又复兴了漕运,所疏通的这条河道被命名为贾鲁河。贾鲁河开通之后朱仙镇作为贾鲁河航运终点,成为开封唯一的外港,是开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鼎盛

明、清时代是朱仙镇的鼎盛时期,据《拟今况记》记载,朱仙镇城区东连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铺村,面积达50平方华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墙由土墙改用砖砌。运粮河自北向南穿城而过,将镇分为东西两部分,镇内河上有桥三座相连。沿河两岸,码头林立,长达五华里,船只可直达城内,每日来往船只200余艘。城中居民30余万,多系商贾、外籍商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会馆。镇内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特产有朱仙镇木版年画、红纸、玉棠号五香豆腐干、西双泰竹叶青酒等,皆闻名全国。镇内白天车水马龙,夜间灯火辉煌,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商业重镇。运粮河是朱仙镇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渠道。当时,朱仙镇不仅是一座商业重镇,而且历代仁人志士、帝王将相都把朱仙镇视为风水宝地。镇内仅寺庙建筑就多达110多处,较大的有岳飞庙、关帝庙、郎神庙、三皇庙、救苦庙、北大寺、明皇宫等。所谓的72路神仙,在镇内皆有庙祀奉,故朱仙镇古称聚仙镇。当时镇内有戏楼11座,以明皇宫戏楼为最,每年豫东各戏班社都按时到明皇宫献艺,竞相争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渐渐地以朱仙镇为中心形成了河南较大的剧种——豫剧以及豫剧祥符调。

镇中还有久负盛名的内八景和外八景。若站在点将台上鸟瞰全镇,内八景尽收眼底,分别是明皇宫、饮马泉、铁杆栖风、五奸跪忠、春秋楼、清真寺、硕石狮子、运粮河。镇四周外八景分别是:点将台、烽火台、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桥、九龙口,迷瑰地、青龙岗。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另外,镇周围经考古发现了元朝的梁国公墓、明朝的周宪王墓、清朝大夫张射光墓、汉代墓群、横寨村明代官宦墓群。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因黄河漫溢贾鲁河朱仙镇趋于衰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贾鲁河终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汉铁路、陇海铁路先后通车,交通路线大转移,朱仙镇水运优势不再。

至20世纪初,沦落为一个极端残破的集镇,不仅商业急剧萎缩,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镇也因洪水、风沙等原因而成断垣残壁。至1906年,镇内民、商仅存3000余户、15000余口。

民国凋敝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其经济彻底破产。全镇人口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仅剩8500余人,不及全盛之时的1/24,镇区面积仅剩西大街、估衣街、京货街、河东街,其余则化为荒园耕地。至1938年,全镇仅有7000余人,房屋已拆去五分之四,大批古建筑惨遭破坏。

万象更新

1948年10月,中共开封县委和民主政府曾驻朱仙镇。

1958年,朱仙镇成为公社。

1986年,朱仙乡人民政府改为镇带村体制的朱仙镇人民政府。

荣誉及其他

1987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1994年,朱仙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州名镇”;

2000年,朱仙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被国家选定为全国100家小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开发试点镇;

2002年10月,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

2006年5月,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8月,朱仙镇入选中国“十大最美村镇”;

2007年10月,朱仙镇被河南省政府评为“特色文化产业镇”;2008年12月,朱仙镇被国家文物局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12月,朱仙镇被评为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

2015年1月,朱仙镇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