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揭阳城隍庙

门票参考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八批(明清)
所在地/隶属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老市区

基本介绍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现存较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揭阳城隍庙位于广东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揭阳本土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景观

城隍庙具有宋明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大殿为它的主体建筑,是供祀伯府大人的殿堂,面阔三间20米,四进深16米,共设防22根花岗岩石柱,上部为抬梁、穿斗式结构,为石、木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甚为严谨。大殿四壁仅作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的压力,防震性很好,虽经明、清几次地震,墙壁倾圮而梁柱及屋顶仍然完好。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垫架,大殿之间连接,梅花金柱,柱直径50厘米,高5米,墙厚72厘米。庙内栋梁间的装饰,其雕刻刀法简洁明快,浑雄遒健。

大殿正中供奉城隍公,盖因城隍是“彰善惩恶,护卫邦国”的神,殿下设注福、判官、注禄、彰善、三官爷、注生娘等诸神的牌位,协助城隍神彰善惩恶。后厅则奉祀城隍夫人,俗称夫人厅。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设京都城隍。进入明代,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举,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封城隍神。各府州县城隍分别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分别相当于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又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朱皇帝如此抬举城隍,自有他的道理。他说:“朕设京师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卑幽明举不能幸免。”又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神的出身是城市保护神,然而经过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调整,这时的主要职责已成为“鉴察司民”。所谓监察司民,即鉴察人们的善恶,施以赏罚,来进行管理;而所谓善恶的标准,当然就是忠孝节义,纲常伦理之类封建道德等封建意识形态。这标志着,从此以后,城隍神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在这里吟诗咏和,留连忘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包括楹联、匾联、灯橱联等,共有32幅,主要宣传道教,以地方史实故事阐述作为喻体的教义,较为著名的一副对联是: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则灭。改革开放后,修葺一新的城隍庙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的侨胞、有识之士纷纷前来瞻仰,并为该庙泼墨题匾书联赋诗,大大地提升了城隍庙的知名度,使之成为揭阳的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信息

美食

邹堂梨脯

原揭东县地都镇邹堂盛产青皮梨,是岭南佳果之一。邹堂青皮梨皮薄肉厚,清脆香醇,心细汁多,鲜甜可口,饱含多种营养成分,如糖份、维生素等,不但可果吃、药用,还可制作梨脯,加工罐头。用青皮梨切片制作的梨脯冲水饮用,可治风湿、热毒、咽喉肿痛、劳夜肺燥等疾患,特别是高温炎热的东南亚一带,疗效更加显著,侨胞们称之为“唐山土羚羊”。

东寮芋头

东寮芋属槟榔芋,盛产于揭东县玉湖镇东寮村。东寮芋个大,产量高,肉质松,味香浓。可烹制芋泥,翻炒芋和红烧芋等。每年中秋前后上市,运销香港、东南亚等地。许多侨胞回乡专程寻找东寮芋头,食后称其确属芋中极品。

肠粉

揭阳的肠粉在广东是很有名的,随随便便的地摊都可以和广州有名的肠粉店媲美。主要是因为其粉薄而有韧性,品种多,蔬菜多,吃起来口感好又不腻,而且价钱也便宜。

神泉鱼丸

来源于揭阳市著名鱼港——惠来神泉,捕获甚丰,鱼产品加工也很有特色,而以鳗鱼、淡甲、马鲛等鱼加工生成的鱼丸出名,民间夸神泉鱼丸的弹性之大,掉下地可弹回桌上,神泉鱼丸爽脆、鲜甜味香。

交通

乘车往揭阳汽车总站,出车站往西顺着进贤门大道直行,过进贤门直走约200米至学宫广场,广场右侧即为城隍庙。在汽车总站打的或者搭乘人力三轮亦可。

历史沿革

据《揭阳县志·坛祠》载,城隍庙在城东解元坊,深二十六丈,广八丈。城隍庙庙宇以大殿为中心,南北一中轴线,左右两廊、两厢为对称建筑,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夫人厅),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 城隍庙兴建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期间历经兵燹和自然灾害,屡遭摧毁破坏,但每次都能得以葺复重建,修建经费大多由善男信女、海内外侨胞、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义民宋廷春等捐资重建;嘉靖七年(1528年)由主簿季本增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邑人罗经泰倡建前亭及两旁钟鼓楼;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邑人蔡俊、吴以汀、谢烈、宋汝翼、谢焘、宋仲勋、朱君陈等又重新维修;雍正九年,(1731年)合邑绅士重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刘业勤捐俸重修。1993年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文化局的领导下,组建城隍修缮办公室。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多次前来实地考察论证,并按照《文物法》“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全面进行修缮,整座地坪提高60厘米,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牌楼,修复钟、鼓楼、拜亭、龙虎井等,历时四年多的时间,终于全面竣工。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