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泉城五韵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

基本介绍

钟灵毓秀之地,必有惊世之作为。

以优良生态著称的乌当,拥有傲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年前,借助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在乌当召开之机,“黔中秘境”乌当掀开了她神秘面纱的一角,推出了“情韵阿栗”、“醉韵偏坡”、“美韵渡寨”、“福韵王岗”、“古韵陇脚”五个乡村旅游景区。

至今,“泉城五韵”仍然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资源禀赋:五韵各具特色

阿栗村位于高新社区,清澈的渔梁河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超过80%。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便开始种植杨梅,还有柑橘、樱桃、枇杷等,多年来形成“四级花艳、三季果香”的特色。生态资源丰富。

偏坡村位于偏坡布依族乡,布依族人口占97%。珍稀古树遍布村庄,布依民居依山傍水,这里的人们创造出有特色的刺绣、雕刻、酿酒等文化,其中的布依刺绣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独特。

渡寨位于新堡布依族乡的阿渡河畔,在明清两朝时曾作为古驿道的渡口。得益于青山绿水和历史文化的浸润,这里的人们以此为创作题材,将艺术的灵感通过“播娜摩”簸箕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气息浓厚。

王岗村位于新堡布依族乡,寨前的龙泉河水蜿蜒流淌,背靠的后龙山上树种繁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布依族人创造了一种大俗大雅的美食文化——庖汤,将其融入新春之际的民族宴会。美味沁人心脾。

陇脚村位于香纸沟景区内,布依情怀山水掩映。在这里,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土法造纸”工艺仍然繁荣闻名,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人文历史悠久。

旅游突围:五韵叫响品牌

甜美的阿栗,已成为乌当区重要的优质精果林基地,其中杨梅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量近500万斤。红桃、樱桃、柑橘、枇杷等种植结构完善。依托幽静的情人谷景区,这里已构建起有特色的现代观光农业体系,今后将打造成“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瓜果飘香”的生态都市型新农村。

如今的偏坡,已不再是那处寂静的穷乡僻壤。自从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共有40户农民办起了“农家乐”,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400余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00多元。此外,偏坡乡还通过发展公路沿线的经果林种植,将两村串联起来,形成带状的观光采摘区。

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土法造纸”,世代传承的布依庖汤和“八大碗”,老少均擅长的簸箕画……不可否认,新堡乡聚集了优质的民俗资源,孕育出陇脚村、王岗村和渡寨等有特色的文化村寨,成为“泉城五韵”的重镇。

新堡乡确立了“生态立乡、经济强乡、文化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战略,按照“依托优势做看点、突出特色建走廊、整合资源创品牌、转变服务增效益”的思路,建设了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在陇脚,一个个神秘古老的传说;在王岗,一碗碗让你大快朵颐的美食;在渡寨,一座座鲜活的主题农家小院。它们都是乌当乡村胜景的缩影。

产业腾飞:五韵连片开发

乌当区乡村旅游以“泉城五韵”为基础,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力度,重点建设“泉城五韵”及周边乡村旅游项目。

两年来,“泉城五韵”的品牌不断深入人心,经济效益也随之呈迅猛增长势头。2012年前7月,“泉城五韵”旅游规模达214.46万人次,同比增长56.1%;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5.72亿元,超过全区旅游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63%。2012年以来,乌当区按照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完善五地的基础设施,年内力争申请3A级旅游景区。同时,该区正在组建经营公司和融资平台,将“泉城五韵”纳入其管理范围,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未来几年,乌当区将以“泉城五韵”为示范,以贵开路为发展轴,分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片区进行差异化开发,打造香纸沟、相思河、渔洞峡、情人谷、金螺湖五个中心,以及阿栗、偏坡、渡寨、王岗、水田竹林、羊昌黄连、新场可龙、下坝岩底、牛鼻水九个节点。

景点景观

情韵·阿栗

阿栗村隶属乌当区高新路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93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39.2公顷,果园面积近万亩,森林覆盖率84.2%。全村共有981户人家,2992人,布依、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30%。农民人均纯收入8075元。阿栗村以构建特色农业生产体系、打造都市型和科技型农业基地为目标,把阿栗建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庭院有景,四季花艳,三季果香”的生态型、都市型新农村。全村建成了万亩优质经果林基地,其中杨梅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年产量200余万公斤,年产值2000余万元;桃、柑桔、樱桃、枇杷等优质水果1000余亩,年产量达20余万公斤,年产值100余万元,仅水果种植一项每年为村民带来纯收入1600余万元,占阿栗村总收入的60%;建成了以香细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香细菜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产量达20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醉韵·偏坡

偏坡村隶属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布依族人口占97%,森林覆盖率62.8%。偏坡村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布依村寨保护完好、布依民族民风淳朴、布依文化特色浓郁。民歌、民乐、民间雕刻、民族刺绣、酿酒等独具风格,布依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生态农业从庭院、田间辐射向山头,果、蔬、畜、禽、林已取代传统农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现有40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解决就业人口300余人,2010年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00余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91元。

美韵·渡寨

渡寨,古名阿渡寨,是明清时期羊昌经新堡通往水田的古驿道渡口。位于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阿渡河畔,总人口277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9.5﹪,人均收入6550元,主要以种养植、民间艺术制作、乡村旅游业等为主。渡寨人民多才多艺,以青山绿水、习俗、风情、传说、生活为题材创作民间绘画、木贴画,让人惊叹的是家中必用的簸箕,也变成了布依人的画板,极具民族特色的全国首创“播娜摩”簸箕画,手工精美,民族气息浓厚,走进了大雅的艺术宫殿,被认为新画种,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各种竹编工艺、布依木贴画古朴自然,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气势雄浑,稚拙秀美。该村按照“依托优势做看点,突出特色建走廊,整合资源创品牌,转变服务增效益”的思路,围绕民间艺术文化浓郁,民族工艺精湛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努力打造“布依历史文化村”,现建有农家博物馆,簸箕画长廊,主题小院木艺坊,涂鸦墙艺术,阿渡河景观等。

福韵·王岗

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上王岗布依寨位于香纸沟风景名胜区龙泉河畔,总人口257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5%,人均收入6500元,主要以种养植、乡村旅游业等为主,拥有“布依庖汤第一村”美名。寨中传存着清朝道光15年的族中铜鼓,记载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其中的布依美食文化,以其大俗大雅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布依“庖汤”(俗称杀猪酒),是布依人春节来临之际的民族宴会。王岗以整洁的布依村寨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以朴实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布依农家菜肴,吸引着寨外的人们,布依庖汤酒、布依“八大碗”,饱了客人的口福。村寨中的布依民居保存了明代中期的风貌,村中民居坐南向北,依山而建,全村60余栋民居中,有明代建筑3栋,该寨的四合院、三合院最具有代表性。王岗村寨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靠老百姓自觉的保护意识,原有的古建筑群、古木奇树群等保存完好。200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名录。

古韵·陇脚

陇脚村座落于省级风景名胜区香纸沟景区内,总人口947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1.5%,农业、造纸、饮食、牵马、旅游服务业等是该村村民收入主要渠道,年人均收入6550元。香纸沟,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土法造纸”工艺,早已闻名遐迩。这种手工造纸技艺,因与东汉蔡伦的造纸技艺一脉相承,被称作“世界最古老的造纸术活化石”,该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今,在该村白水河、湘子沟、上下陇脚村民组采用木架和仿木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修建集参观、展示、保护非物质文化为一体的造纸作坊群,陇脚村60余户农户得到受益,逐步形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促进该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