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苏州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南村

组成

整个纪念馆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费孝通纪念馆、江村文化馆、孝通广场(包括费老塑像)、景观池、碑廊和茶楼。纪念馆房屋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分设“费孝通纪念馆”和“江村文化馆”两大主题馆。建筑风格既有粉墙黛瓦亭台楼阁的水乡特色,又具有气派、流畅的现代化气息。设计上彰显人文理念,俯视是一个“人”字形,临水而建,有亲水平台走廊,充分体现费老脚踏实地躬身实践的工作作风和他与江村那种难于割舍的情怀。

在费孝通纪念馆内,以费老社会调查的大量珍贵图片和调研学术成果为主线,充分展示费老作为中国社会学泰斗级人物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展馆学术性很强,展示了费老26次造访江村的每一个足迹,展示了费老用毕生的精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进行社会调研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果。展馆寓知识性、可观性、教育性于一体,富有鲜明的展馆特色。

展示

江村文化馆共有四个展示厅组成,分别为“费达生与江村”、“蚕丝文化”、“农耕文化”和“江村风貌”。

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她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专家,堪称现代“黄道婆”。

早在1924年,当年只有21岁的费达生女士,从日本东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回国,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一颗钟爱纯朴的事业心,因“桑梓万家,茧丝遍地”而莫名来到开弦弓,继而开展科技下乡和工业下乡。同她的老师、爱人郑壁疆先生一起推广蚕桑改良和科学养蚕技术,并在开弦弓率先成立了中国农村第一家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农村工业合作股份制企业,而使开弦弓成了全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费达生与开弦弓情愫未了,“费达生与江村”展示厅通过用费达生女士生前在江村的工作图片和她的生活物品遗物的展示,来缅怀这位曾经关心支持江村的发展并与江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国蚕丝专家。

江村,是费老为开弦弓所取的学名,也是后来成为江南农村的一个缩影。

开弦弓,因流经小村那条小清河犹如一张拉满的弓弦而得名,宋代词人杨万里曾深动描绘开弦弓“望中不着一山遮,回顾平田接水涯,柳树行中分港汊,竹林多处近人家。”这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情画卷。这里自古就以“鱼米之乡”而著称,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处处倚蚕泊,家家下渔筌”是对江村的真实写照。

“蚕丝文化”、“农耕文化”和“江村风貌”这三个展示厅通过夹沙陶(马家浜文化晚期)、黑皮陶贯耳壶(良渚文化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三足陶鬲、骨质鱼标、石斧等一些开弦弓出土文物的展示,反映江村悠久的历史,同时用农耕、栽桑养蚕的工具实物展示,来凸显几千年来江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淳朴的生活习俗。江村在发展在前进,它的每一步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背景

吴江是费老的家乡,开弦弓村(江村)是他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自1936年初访江村开始,先后二十六次访问江村,他用一生的精力去揭示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志在富民。自从费老的《江村经济》问世后,江村已经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开弦弓村了,而是作为世界认识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已被赋予民族标志,是中国农村对外的一个形象表征。他留下了《江村经济》、《重访江村》、《三访江村》、《江村五十年》等鸿篇巨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使开弦弓村成为国内外开展农村社会学调查跟踪时间最长、取得成果最多的实践基地,他打造出的“江村”已成为吴江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并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向往的圣地,这是费老留给开弦弓村和吴江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的建成,是纪念费孝通百年诞辰的一份厚礼,为吴江的文化旅游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特色资源,也是为续写《江村经济》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