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站站搜索
  • 车站搜索
  • 车次搜索

妙光塔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向阳路32号南禅寺素食馆

基本介绍

妙光塔,位于无锡市南门外运河东岸,是南禅寺内一风景线,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由邑人朱承福捐资募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赐塔名“妙光”。元明两代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后,即为今塔。后历经修缮。清咸丰、光绪年间遭火灾,仅剩无顶荒塔。1926年,无锡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和唐申伯出资重修,将塔屋檐、平台及护栏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0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清理出了埋藏地下多年的塔基台座,恢复了底层环廊,对外开放。

妙光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分为塔基、塔身和塔顶三个组员部分。塔基台座直径13.5米,塔底层直径7.5米,环廊进深3米,塔基台座高1.3米,塔身高36米,逐层收小,塔顶6米,共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顶花结带”图案纹饰。须弥座牙脚为明代流行的“圭脚”,须弥座下为一层满雕“不断云”。纹饰的青石底座,雕刻精细,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转盘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民国重修时已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塔顶改为贴瓷水泥葫芦。底层外壁四门上有10个小龛,供有小铁佛7尊,又仿制3尊;底层环廊内,保存有明天顺元年(1457)张思安撰、陈勉书的《南禅寺重修塔记》碑,碑首已残损。还有万历十四年(1586)钱景醇撰写的《重修妙光塔记》碑。1983年修塔完工时,又镌《重修妙光塔》碑一方。塔前置有修塔时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万历十一年(1583)的石香炉各一只。

从明代永乐中起,“南禅宝塔”就被列为“锡山八景”之一。1957年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妙光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明代天顺元年(1457)张思安所撰《南禅寺重修塔记》载:“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故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水中,每当天地晦暝辄光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以镇之,则蛟自潜,居业安矣”。

塔立在南门羊腰湾运河交会处,由邑人朱承福在寺之主轴线东侧捐资募建七级浮屠。北宋崇宁三年(1329),徽宗赵佶将南禅寺塔命名为妙光塔。元朝天历二年(1104)失火,寺僧心月修理。明永乐五年(1407)又失火,宣德二年(1427),僧心月、一苇进行重修。宣德八年,塔倾坍,一苇又于正统元年进行再修建,正统十四年才由他两个徒弟独峰、柏庭继续修成。现存的妙光塔,为明朝正统年间建筑,至万历十四年(1586)进行过一次大修。清朝康熙三十二年至四十二年,僧超澄、明裕又进行长达10年的修葺,乾隆八年(1743),住僧长庆又修。道光八年和十八年,寺僧妙庵、鉴海分别又修两次。咸丰十年遭火灾。光绪年间,塔顶又被烧坏。

1926年,荣宗敬、荣德生出资1000元从元月初一开工至十月十五日竣工,绝顶、复檐、回廊、铺地都用水泥。1980、1992年市人民政府两次对塔全面整修,并清理出埋在地下的宋代青石须弥座,同时修复底层环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