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媒鸭

枞阳媒鸭

枞阳媒鸭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枞阳媒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枞阳媒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枞阳媒鸭属肉用中型鸭品种,是安徽当地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水禽遗传资源。枞阳媒鸭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的官埠桥镇、枞阳镇、会宫乡、老洲镇等地。据考证,枞阳媒鸭的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品种具有可野外放牧、觅食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据考证,枞阳媒鸭的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产区位于安徽省的中南部,滨临长江下游北岸,气候温和而湿润,水网交织,湖泊、塘堰星罗棋布。年平均气温16.5 ℃,年平均降雨量1326 mm,现有水面40229公顷,多为水深不足3 m的沼泽,水生动植物繁茂,为野生水禽提供了优质饲料。如蒿草、红萍、菱、芡实等,同时还有大量的鱼虾、螺蚌及各种浮游生。因此栖息繁衍着大量的野生水禽,尤以各种野鸭为多。解放前,当地群众世代以渔猎为生,猎民们主要网捕各种野鸭和大雁。其狩猎方法是:将网潜藏于湖边的水下,待野鸭群游至网的上方时,事先隐藏的猎民即启合拢机关,网则从水下迅速弹出合拢,将野鸭捕获带到集镇销售。并留有部分野鸭进行驯养,如再网捕野鸭,则将其拴在网圈内,作为“媒子(媒介),当“媒子”鸣叫,则诱来野鸭进入网圈,从而达到网捕之目的。随着时间的延续,枞阳媒鸭种群逐代扩大,繁衍至今,形成独特资源。为保持野鸭的特性,鸭农们还不断引入新的野鸭,混入枞阳媒鸭群中让其自然0。[1]

产区分布枞阳媒鸭原产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一带,当地已有七百多年的养殖史,现已扩散到邻近省、县。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的官埠桥镇、枞阳镇、会宫乡、老洲镇和陈瑶湖镇等乡镇和蚌埠市五河县双忠庙、小圩镇和沱湖乡等地。[2]

产地环境地理条件

产区介于东经117°05'~118°04'和北纬31°01'~33°20'之间。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多样,既有低山丘陵,又有冲积平原和沿江洲圩。最高海拔674.9 m,最低海拔仅13 m。

气候条件

产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都比较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4.7 ℃,最低气温为-23.3 ℃,最高气温为40 ℃。年降雨量平均为896.3 mm,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306.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为212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日,平均终霜日为4月2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6.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2%。风速历年平均风速为3.4m/s。最大月平均风速为4.2 m/s,最小风速为2.9 m/s。风力平均风力为2级,最大风力为7级。

水源及土质

产区内河流和湖泊众多,水面广阔,水资源丰富。湖荡河沟及草滩中,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如艾草(其种子即蒿米,可作为人类粮食)、红萍、菱、莲、芡实等,沼泽中大量的鱼、虾、蟹、螺、蚌及各种昆虫类及品种繁多的浮游生物,为媒鸭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优质的天然饲料。

产区内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稻土类、潮土类、红壤土类、黄褐土、紫色土类、石灰土类、草甸土类、砂疆黑土、棕壤土和黄棕壤土等,其中以水稻土类和潮土面积较大。紫色土、石灰土和黄褐土等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

饲料作物情况

产区农作物种类多样,资源丰富,主要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和山芋等粮油作物。饲料作物以玉米谷物为主,丰富的粮食及蔬菜可大量转化为饲料,为媒鸭的饲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区年产粮食91.9万吨,玉米谷物88万吨,油料86.58万公斤。[2]

生态适应性枞阳媒鸭是当地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水禽遗传资源,历史悠久,完全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枞阳媒鸭具有可野外放牧、觅食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

枞阳媒鸭

枞阳县枞阳媒鸭养殖协会

11523539

媒鸭(活家禽)

上一美食:铜陵萝卜

下一美食:枞阳黑猪

新鲜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