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鳇鱼

抚远鳇鱼

抚远鳇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抚远当地民谣:“季春风和,龙江百网喜捞黑金子;仲秋日丽,乌苏千帆乐采红珍珠”。中国鲟鳇鱼之乡———抚远县,地处黑、乌两江交汇处,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鲟鳇鱼的主产区。

鲟鳇鱼学名为史氏鲟和达氏鳇,被誉为“水中活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科研价值极高。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黑金子”———鲟鳇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抚远县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始建于1998年,先后被列为省科委黑龙江农业重大科研课题、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基地。几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有关部门扶持下,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繁育养殖基地,现有繁殖车间1200平方米,养殖车间1200平方米,亲鱼养殖车间800平方米,相关设备配套齐全,抚远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扩建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工程,新购进一台最先进的水净化设备,并对原有厂房、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

2002年,抚远县在名优特苗种低温早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鲟鳇鱼可实现四季繁殖。鲟鳇鱼的二次繁育,使抚远形成年人工孵化鱼苗5000万尾,产值4000万元的规模,年创利润达500万元,鲟鳇鱼卵、鱼苗已远销到北京、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市,全国80%的鲟鳇鱼受精卵和幼鱼产自抚远。2003年,在山东省青岛市,抚远县水产专家在黄海中放养鲟鱼苗获得成功,让淡水鱼在海水中“过水增值”,这在全国还是首例。日前,国家农业部在抚远建立全国最大的东北特种鱼原种基地。

几年来,抚远县向黑乌两江放流鲟鳇鱼苗45万尾,使珍贵的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渔业经济“以养为主、捕养结合”,走渔品精深加工之路。正阳水产联营公司等渔产品加工企业,把名优特鱼加工成带有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从原料到精品销售的跨越,相继研制开发出“-牌”鲟鳇、大马哈、白鲑鱼子酱小包装,系列产品鲟鳇鱼肉、鱼松、鱼筋等高附加值产品,在省市科技产品展示会上屡屡奖,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全县个体渔品加工厂迅速发展到7家,渔产品遍及全国各地。

地域范围

抚远县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处于东经133°40′—135°5′20"、北纬47°25′30"—48°27′40"之间,全县总面积6262.48平方公里。东、北两面与俄罗斯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南邻饶河,西接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干流268公里在我县境内,鱼类资源丰富,包括21科72属105种鱼类,其中经济鱼类59种。抚远县包括海青乡、抓吉镇、通江乡、抚远镇等4个乡镇直辖水面26753公顷,是鳇鱼的重要孵化生长场所,年产量30吨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抚远鳇鱼(达氏鳇)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其鱼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鱼籽味道浓郁,特别是由鳇鱼鱼卵加工而成的“黑鱼子酱”,经济价值极高,不愧素有“黑珍珠”的美誉。 2、内在品质指标:抚远鳇鱼不仅在研究鱼类进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粗蛋白含量≥15%,粗脂肪含量≥30%,含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微量元素钙≥55mg/kg,含锌≥2.5mg/kg,含镁≥200mg/kg,含磷≥1500mg/kg,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70%以上。 3、安全要求:鳇鱼鱼执行GB/T18407.4-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产地生产环境执行 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产品执行标准 NY5053-2005无公害食品普通淡水鱼。

上一美食:刺老芽

下一美食:抚远哲罗鱼

新鲜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