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羊杂割

大同羊杂割

大同羊杂割

简介

论起吃羊肉的习惯,有些地方的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大同人吃完羊肉后,会把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洗净,煮熟、切碎,配以葱、辣椒、盐等调料熬制成汤,故称羊杂割。大同的羊杂汤里通常会掺些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具有驱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较好的食疗保健食品。但凡是外地人来到大同都会品尝一碗又辣又香的羊杂粉汤,才觉不虚此行。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兑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一般来说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有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都会问你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还真是各有千秋。但是总体来讲和羊肉汤还是相似的,但我认为比羊肉汤强的地方就是羊杂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当然担心胆固醇的同志就要望而却步了。吃羊杂一般都是早饭,北方人讲究喝汤的时候也得有点干粮不是,所以喝羊杂的时候要就着饼。此饼为干面饼,但是没有西安羊肉泡馍那么干,也不用掰碎了吃,就干吃也挺美。

历史文化

羊杂割起源于大同。据说大同人吃羊杂始于元朝,“杂割”一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

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发现其味甚美。遂敬献太后品尝。太后吃罢,浑身大汗淋漓,顿觉神清气爽,就此病愈,当即赐名“羊杂割”。

从此代代相传,羊杂割成为民间风味小吃,并逐渐流传到晋南、陕西、河北、山东,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汤。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里边有一句:“大米干饭羊腥汤,主意打在你身上!”这羊腥汤自然就是羊杂割汤了,腥是香的意思。信天游《两家情愿没人管》里唱道:“荞麦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将和好的荞麦面捏成拇指大小的圪坨,煮熟了捞在碗里用羊杂割浇汤,实在是太好吃了,吃了就再也丢不开。

上一美食:大同豆面

下一美食:荞面河捞

新鲜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