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棕

鸡棕

鸡棕

简介

鸡棕在食用野生菌中为珍品。又名鸡脚蘑菇、伞把菇、蚁棕、斗鸡公等。在我国以云南省出产最多,最好,西南、东南几省及台湾的一些地区也有出产。主产于云贵高原,生长在海拔900-2000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其肉质细嫩,气味浓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脆,香,嫩,细,鲜,甜,美的特点,是一种天然的山珍野菌。

鸡棕产季为每年的6至9月,其中7,8两月是鸡棕出土的旺盛季节,因为鸡棕在雷雨过后会形成“出土”的高潮,所以寻鸡棕很讲究时机,即时采而烹食,其味最佳。

雨过天晴,鸡棕破土而出,形如钝锥,一两天后形体陡长,形如伞盖,呈棕灰色,其肉肥硕,质细丝白,菌盖初期呈圆锥形,似斗笠中央部分有显著的乳头状突起,呈深褐色,周围呈淡黑色,边缘呈灰褐色,有辐射状裂纹。

历史文化

清代乾隆时的大学问家赵翼随军入滇,吃了鸡棕后大为赞叹,记之曰:“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鸡棕之名,由此而传。

清人曹树翘在《滇南杂志》中描述道:“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

《庄子》里“鸡菌不知晦朔”之言,就已说明我国早在两千二百多年前,就已经发现食用鸡棕,并已写进了书中。

《本草纲目》中也曾有鸡棕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的记载。

据传,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最爱吃云南的鸡棕,每年都要由驿站飞骑传递进京,熹宗只舍得分少许给宠妃和独揽大权、称为九千岁的太监魏忠贤,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都无福品尝。

在滇中的历朝文人史官,对鸡棕的吟咏记载甚多,其中,尤以清人贾杰《鸡棕》诗最为形象:至味常无种,轮菌雪作肤。茎从新雨茁。香自晚春腴,嫩鲜头番秀,肥抽九节蒲。秋风菁菜客,食品列兹无。

古书中写道:“鸡棕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

做法

鸡棕吃法很多,无论炒食,清蒸,做汤皆宜。当地通常的吃法是:鲜鸡棕炒火腿配以鲜辣椒鲜花椒大蒜及鲜鸡棕煲汤。鸡棕经过晾晒、盐渍或植物油煎制而成干鸡棕、腌鸡棕或油鸡棕(在鸡棕上市最多的时候,大量购买回来,洗净稍晾干后拌以辣椒,花椒,盐,用香油将鸡棕炸成鸡棕油),可以贮存较长时间,以备常年食用,食之仍有鸡棕的特殊风味。

上一特产:大救驾

下一特产:龙陵黄山羊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