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橘红

化州橘红

化州橘红

简介

化州橘红为地理标志产品,又名化州柚、化州仙橘,为芸香料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中药商品习称化州橘红、毛橘红。主产于广东省化州地区。

地理分布:

除了化州产橘红外,中国的一些地区也产橘红,其中樟红系产于浙江黄岩地区的橘红;建红其形呈长条薄片,色紫红,主产于福建闽侯;温柑红主产于浙江温州,其片薄圆而小;沥红产于衢州,色橙黄带青,久贮过夏则变灰黑,较次。在全国各地所产的橘红,以化州橘红为主,药效也以广东化州产的为佳,医药着作所记载的橘红或"化橘红"就是指化州橘红。

橘红等级:

现橘红商品均分等级。橘红商品以片大而薄,色橙红,质油润者为佳。以毛多而居佳。化州橘红有"正毛化橘红"和副毛化橘红"之分,据药理分析,"副毛化橘红"的药效是"正毛化橘红"的50%左右。

药理:

橘红能理气化痰,健胃消食,用于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之证。因其性偏温燥,故对寒湿阻气者效果更佳,常配苍术、厚朴同用,如平胃散;偏于中气虚寒者,常配党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如六君子汤;用于痰湿阻滞之咳喘、痰多而稀白、胸闷不适等证,常配半夏、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在滋补药中稍佐该品,能醒脾助运,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好发挥滋补药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它含有挥发油、肌醇、维生素B1、黄酮甙等,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能稀释痰液,有利痰的排出;还可降低胆固醇、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以防止微细血管出血。

性状:

化州柚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单片呈柳叶形。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28cm,厚0. 2~0. 5cm。外表面黄绿色,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1 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内侧稍柔而有弹性。气芳香,味苦、微辛。柚:外表面黄绿色黄棕色,无毛。果被柔毛,果皮比柚的其他品种厚,果肉浅黄白色,味酸带苦,不堪生食。果期10-11月。

历史文化

化州古时荒凉的地方,瘴气较多,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有罗辩者,怜悯民众苦困,种橘于“石龙”城内,所产橘红,消痰化饮有神效。明、清间,州人在州城建“华严庵”纪念罗辩,庵门楹联云:“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明万历年间(约于1600)编纂的《高州府志》“药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红的记载。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对化州橘红的记述,除有传说、药效、价值、辨伪、土壤、气候、种护、采集、加工、上贡、产地及标图外,还有大量歌颂化州橘红的诗文。

清代中叶,全县种植橘红300多亩(约1万多棵)。清末民初,因战火频仍,加之当局只顾索取,不问生产,橘红受损更大,至1949年,全县仅存30多亩(约2000余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拨出专款,以复苏旧橘园,开辟新产区。1962年成立县橘红生产办公室,并委托药材公司主管橘经生产、加工和收购销售,橘红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初,全县橘红发展至3000多亩,1985年增至8500亩(约17万棵)。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中药学行家对化州橘红进行系列的研究。为挖掘地方生产优势,1987年赖家园橘红制品厂扩建为中药厂,职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产橘红系统药品,进一步发挥橘红在医药上的作用。1988年该厂批量生产橘红系列药品。

上一特产:四会贡柑

下一特产:储良龙眼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