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凼仔鱼

信宜凼仔鱼

信宜凼仔鱼

简介

信宜凼仔鱼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信宜地区群众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养殖,便叫作“凼仔鱼”。由于山里水质清纯,用山上芒叶野草、或木薯、番薯叶作饲料喂养,是纯绿色环保食品,一般养殖二三年,每条鱼出产时都有八到十斤,大的十五六斤。这种鱼肥而多肉,肉质坚韧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烂,没有腥味,煮熟后浓香扑鼻,味道十分鲜美。

凼仔鱼品质特点:

凼仔鱼背部的颜色为黑褐色、鳞片边缘为深褐色,胸、腹鳍为灰黄色,侧线平直,肉白嫩,骨刺少,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 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 背鳍和 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鲩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 鱼苗阶段摄食 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 蚯蚓、藻类和 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 高等植物,其中尤以 禾本科植物为多。鲩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凼仔鱼实为鲩鱼种类,是山区的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因口感与一般的鲩鱼有别,受人们推崇。当地的群众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养殖,便叫作“凼仔鱼”。 信宜山区农民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山区千泉百溪终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经处引水筑氹放养鲩鱼,投喂青草和杂粮等天然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微流水绿色食品养殖,肉质鲜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营养价值高,大异于其他的塘鱼,这种优势,得益于氹仔鱼生长的时间长,山里氹仔面积小,营养充足;种类单一,没有异类的角逐,生息时间较足。

特产品质:

由于山里水质清纯,用山上芒叶野草、或木薯、番薯叶作饲料喂养,信宜凼仔鱼是纯绿色环保食品,一般养殖二三年,每条鱼出产时都有八到十斤,大的十五六斤。这种鱼肥而多肉,肉质坚韧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烂,没有腥味,宰杀后斩成块状,煮熟时放入酱油、黄酒、姜葱、豉汁、陈皮、五香粉等佐料,浓香扑鼻,味道十分鲜美。

养殖方法:

选择在房前屋后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凼仔”或称“氹仔”。“凼仔”的大小、形状、深浅因地制宜,一般为方形,面积40~60 ㎡,水深0.8~1m。进、出水口设在“凼仔”的两对角,利于池水流畅,保持良好的水质。较浅的“凼仔”可在其中央挖一个数平方的深坑,使水深保持在0.8m 以上,并在“氹仔”上方搭设小凉棚,供鱼遮荫栖息,以弥补池浅、水清等不利因素给鱼类生长带来的影响。 主养草鱼(或倒刺鲃),搭配适量的鳙鱼和鲂鱼,同时每个“凼仔”放养数尾鲤鱼、鲫鱼以清洁池底。

草鱼的放养密度一般为 1-2 尾/平方米。“凼仔”养殖的草鱼一般要达到 4~5 千克/ 尾以上的规格,消费者才喜欢且售价高,因此放养规格宜1-2 公斤/尾以上。 鱼种投放前用生石灰清塘,用食盐水消毒鱼体。 “凼仔”养殖的水质调节有别于普通池塘养殖,水的透明度保持在60~80cm 之间,根据地下泉水冬暖夏凉,溶氧量低的特点,引用时应适当延长引水管,并在“凼仔”进水口处设置横板,形成落差,使水流形成水花散落池中,达到增加水中溶氧的目的。

根据地上泉水的水温特点,在冬夏季节可采取增加进水量的措施,调控池水水温,以利于养殖鱼的生长。如引用山溪水养殖,其溶氧充足,但水温偏低,且易受山洪的影响,在寒冷季节应适当减少进水量,避免池水水温降低; 在雨季,暂停进水,保持池水的水质清爽。 以青草、青菜为主。 饲料来源一是利用山区丰富的草类资源,收割天然水草和旱草; 二是利用山区土地广博的优势,种植优质牧草如黑麦草、苦麦菜、春菜、象草等;三是以投喂生谷芽和熟红薯拌少量精饲料的方法,解决冬季青饲料短缺问题。

保护范围:

信宜凼仔鱼广东信宜市大地凼仔鱼专业合作社信宜市洪冠镇、茶山镇、怀乡镇、朱砂镇、贵子镇、大成镇、白石镇、钱排镇、合水镇、新堡镇、平塘镇、思贺镇等12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0′36″~111°40′39″,北纬22°11′16″~22°42′26″。

历史文化

凼仔鱼养殖历史上溯到唐朝,咸通年间(860~874)信义、茂名等县(今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区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

上一特产:信宜怀乡鸡

下一特产:高州桂圆肉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