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柑橘

石门柑橘

石门柑橘

简介

石门柑橘,出产于石门县山区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中,山多林密,环境清幽,水、土、大气没有污染,光照条件好,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果品生产先天的资源优势,被国际果业界认定为“蜜橘绝佳产地”。据史志记载,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洪武年间,石门就是江南著名的柑橘产区,石门柑橘一直品佳质优,美名远扬。

地域范围:

海拔2098米的“湖南屋脊”壶瓶山横亘在石门县境西北部,县境东南面便是海拔100米左右的洞庭湖平原。境内崇山峻岭,丘岗连绵。受大山影响,来自北方的冷气流难进易出,冬无严寒;而南方 >暖气流则易进难出,雨水充沛。加上丘岗山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柑橘,不仅容易积累糖分,而且比相近纬度产区的同类品种提早成熟10天左右。

特定品质:

石门柑橘包括早熟蜜橘、纽荷橙、椪柑等品系。全县柑橘面积44万亩,全县2009年度总产量达到40万吨。其中早熟蜜橘27万吨,中熟蜜橘5万吨,椪柑2万吨,脐橙4万吨,冰糖橙2万吨。 石门早中迟熟蜜橘,成熟于9月、10月、11月中旬,果形扁平,皮薄光滑,色泽鲜艳,糖分含量高,味甜化渣,香浓爽口。1968年首次出口加拿大,后陆续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开始进入北京作为国宴用果。产品畅销全国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石门纽荷橙,原产地美国,90年代引进。11月中旬成熟,果皮厚,椭圆,耐储,糖分含量高,味甘甜,香浓爽口,吃后回味无穷。 石门冰糖橙,是石门地方特色品种,因其含糖量高而得名。成熟在11月中旬,其果实橙黄,锃亮芬芳,皮薄多汁,无核或少核,入口如饴,富含糖类、柠檬酸和多种维生素。 石门椪柑,11月上旬成熟,果形扁平,皮薄光滑,色泽鲜艳,糖分含量高,味甜化渣,甘甜无比,有无籽和有籽两种。

历史文化

文化典故

石门自古产橘。唐朝弘文馆校书郎、著名诗人李群玉(湖南澧县籍)在《石门韦明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鲙》诗作中,有“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茅鲜”句,对石门柑橘给予了“品味第一”的崇高评价。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县人在县城朝真观掘得《三爱铭》石碑,上刻“橙为土所宜,秋杀乘气候。累累弄圆实……牙咀蜜饴溜。论香友兰菊,定品奴橘柚”等句。其所谓“三爱”,即“于木爱松,于果爱橙,于花爱梅”。据历史考证,《三爱铭》为汉魏(公元220年左右)之际作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石门就是江南著名的朱橘产区,西北山区“植橘风盛”,“寨寨产橘,户户有柚”,雁池坪的红橘(朱橘),三圣维新太平子良所街一带的水柚子,袁公渡的红心抛子,金家河的黄皮橘(建橘),仙阳河流域的香橼和金香柚等地方品种,久负盛名。由此可见,石门柑橘历史渊源之悠久。

圃于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期的兵荒马乱和积弱积贫,石门柑橘一直只能是农家生产的点缀。至1949年,全县柑橘1000亩左右,总产220吨。

果实每年九、十月间成熟,外形扁圆,大小均匀,整齐美观,单果重150-170克。果皮色泽金黄,鲜亮光滑,薄韧易剥。果肉由10-13个囊瓣组成,汁多,无核,化渣,含糖量高,甜香爽口,风味浓郁,富含氨基酸、芳香油、维生素、钾、钙、硒、磷等多种营养成分,品质优异。树体常年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枝繁叶茂,春夏之季白花锦簇,金秋时节硕果盈枝,为绿化优良树种。果晶白1968年以来,连续数十年对外出口,畅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开始选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98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水果”,多次荣获国家、省级优质柑桔称号,深受消费者喜爱,先后被国家有关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和“全国园艺产品(柑橘)出口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石门柑橘的品牌--湘冠牌柑橘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上一特产:仁化银毫茶

下一特产:石门土家腊肉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