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金银花

隆回金银花

隆回金银花

简介

“隆回金银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金银花 ,又名忍冬。三月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则色白,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又因为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在外,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状如雄雌相伴,又似鸳鸯对舞,故有鸳鸯藤之称。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

产品特点:

金银花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幼枝洁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

地域条件:

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度依海拔高度而异。年平均气温在11~14℃之间,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均气温下降0.5℃;一般年份2月下旬气温5~10℃,4~8月气温15~30℃,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17.2℃,≥10℃的年活动积温仅2961~4068℃,每100米年积温差80~200℃之间,年日照时数1084小时,无霜期仅202天,“八月飞霜雪,六月盖棉被”的隆回有“小西藏”之称;年降雨量达1650毫米,雨雾日多,雨雾日长达260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其中3~8月金银花生长盛期达85%以上。其地貌属半丘陵半山区类型,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抬升。南部多为丘岗,土壤主要是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红壤,北部多山地,土壤主要是花岗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渗透力强。据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抽样检验,该地域土壤pH值6.0~6.1,呈微酸性,有机质2.24~4.99%,N、P、K含量均较丰富,土壤总体肥力水平较高,是金银花等药材的理想生产地。

地域范围:

隆回县是全国金银花主产区,现有面积达16万亩,年产金银花干1万余吨,占全国产量的53%,是国家林业总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和湖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县。金银花基地主要集中在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的小沙江镇、麻塘山乡、虎形山乡三个乡镇,这三个乡镇土壤都富硒、富微量元素,经测定,金银花干中硒含量在0.212-0.818之间

药用价值:

隆回金银花全身是宝,主要有效成份为挥发油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黄酮类主要有齐墩果酸型甙苷和常青藤型甙苷;有机酸类主要有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利胆、保肝、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效。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的“甲型流感”防治中,金银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专家开出的多个防治处方中,金银花都是主要成份。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其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菌痢、麻疹、肺炎、乙脑、流脑、急性乳腺炎、败血症、阑尾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金银花藤煲水后对小孩湿疹等皮肤瘙痒有一定治疗作用,对畜禽的多种至病的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动物饲养过程中若能添加一定剂量的金银花藤叶(忍冬藤)粉或煲水,对预防和治疗动物的温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炎症、肺炎、痢疾、 肿溃疡、丹毒、蜂窝组织炎等症均有相当好的作用。

金银花茶有独特的减肥功能,还能抑制与杀灭咽喉部的病原菌,对老人和儿童有抗感染功效。经常服用金银花浸泡或煎剂有利于风火目赤、咽喉肿痛、肥胖症、肝热症和肝热型高血压的治疗与康复。

上一特产:新宁脐橙

下一特产:武冈铜鹅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