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耳

房耳

房耳

简介

房耳,又名房县黑木耳,产于湖北省房县。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县、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房耳色鲜、肉厚、朵大、质优、营养丰富,又因其“形似燕,状如飞”,被称为“燕耳”,有“山珍之王”的美称。

黑木耳是一种担子茵,属胶质茵类,木耳科、木耳属。常见的又可以吃的木耳有两种,一种是我们通常吃的叫光木耳,还有一种叫毛木耳,它的背面毛比较厚,虽然也可以吃,但不易嚼碎,不好吃。房耳属于光木耳,新鲜的房县黑木耳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的黑木耳为角质,背面绒毛短而少,暗灰色,耳面黑褐色,平滑有光感。房县黑木耳形似燕,状如飞,它多为二片丛生,胶质状,半透明;肉厚,耳片厚1.7mm左右,厚度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个大,直径一般为10~12mm;胶质厚,胶质含量占耳片质量的90%以上。

李时珍在他《本草纲目》中写道: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序痔疮、血痢等作用。近代医学界对于黑木耳的药用价值又有新的发现,认为它具有清肺、润津、去瘀的功效,而且还含有抗癌物质。

历史文化

从古至今房县人民均有栽培黑木耳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耳的人工栽培方法:“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复之,即生尔”。这不仅记载了房县劳动人民对于常见耳树的认识,而且总结了当时黑木耳的生产经验,这是目前关于黑木耳生产的最早记录,证明了房县为最早生产黑木耳的地区之一。

据传,唐中宗李显(庐陵王)被贬房陵后,心思郁结,久而成病,中医以黑木耳入药,不料却被厨子误以为菜炒制入膳中,李显食后,感此物柔韧润滑,清神解郁,遂久食。回京后,中宗点名“房耳”作贡品。由于当时只有伐木放置野外自然生长的条件,产量极低,供不应求,曾一度出现“百姓皆种耳、官商皆收耳”的繁荣景象,由此推动了房县黑木耳大量种植。清代《房县志》记载:“木耳有红、白、黑三种,白者尤贵。房东北有香山,骛利者货山木伐之,杈了纵横,如结棚栏,阅岁五六月,霖雨既零,朽木余液,凝而生之,获数倍。南山中亦然。今则刀耕火种,丛箐尽成町畦,所市多自兴安汉中来也。”《湖北通志》记载有:“木耳以郧属产者为最著名,世谓之郧耳”,房耳占郧耳总产的90%。从唐朝至今,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黑木耳的习惯,可见房耳栽培利用历史悠久。

上一特产:丹江口鳡鱼

下一特产:武当榔梅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