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酱包瓜

临涣酱包瓜

临涣酱包瓜

简介

酱包瓜,是临涣的传统名产,历史悠久,入冬后万木萧瑟,须备过冬之食,淮北先民摸索了用粮食、肉类、蔬菜加盐泡制各种酱菜的方式,有“淮海炊烟起,万户酱菜香,深秋备酱菜,瑞雪度春荒”之说,而临涣酱包瓜尤负盛名。

临涣包瓜原名女儿瓜,春季播种,古历七月成熟。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采摘后选1-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切盖去瓤,不过夜,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瓜壳,再将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子、酱生姜、酱培瓜以及石花菜、鹿角、陈皮、咸豆角等十余种优酱菜切碎成芯,装入酱培的瓜壳内,捆扎成原鲜培瓜型,故称包瓜。其产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南北皆宜。可作家常素菜和配菜之用,荤食素食均宜配用。吃时加点麻油,味道更佳。

历史文化

临涣酱包瓜起源于清咸丰七年——光绪初年(1857年)。南京人潘孝武见临涣出产一种形如鼓,光滑圆溜的菜瓜,肉厚瓤少,生食又厚又硬,知是制作酱菜的好原料,于是在此设“元昌斋”酱园,大种包瓜,泡制咸菜。潘氏酱瓜,香爽,鲜脆,甜嫩,酸辣俱全,酱味浓郁,别具风味,风行国内。

清朝诗人题诗赞曰:“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参加过淮海战役的领导和战士吃过酱包瓜后,也作诗曰:“大雪落淮海,炮弹伴雪下,雪地用饭食,馍馍就包瓜。”建国后,濉溪县一度成立临涣酱品厂,扩大生产,酱包瓜在华东地区被誉为“菜中菜”,畅销京沪,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上一特产:黄里石榴

下一特产:口子窖酒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