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青稞

门源青稞

门源青稞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门源青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门源青稞是青海海北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特产。

青稞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但从中国范围来说青稞的种植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及甘肃、四川仅靠青藏高原的边远地区。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但海北两大古文明遗址—门源永安城遗址和浩门古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近年来我省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青稞也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我县是全省藏区青稞主产区之一,全县青稞面积保持在16万亩,青稞年均亩产250公斤,在全省青稞生产中占上水平,历史最高单产达到465公斤,因此尚有很大的增产潜力。这里的群众历来喜种青稞,重视青稞生产,积极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运用。

门源青稞

门源县青稞杂粮营销协会

地域范围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0°55′28″至102°41′26″,北纬37°03′11″至37°59′28″,海拔高度在2388——5254.5米间。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本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历史上曾为“丝绸之路”的辅道,是青海省的“北大门”。县境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4镇8乡,省属单位有浩门农场、门源种马场。门源青稞在全县范围内种植,全县青稞播种面积常年在16万亩,约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7%左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门源青稞的外在感官特性 (1)种子特性: 门源青稞祼粒、椭圆形、颗粒饱满、均匀,千粒重高;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可加工成“糌粑”等各种特色食品。 (2)植株性状: 幼苗直立,叶色绿,叶耳白色叶姿平展。旗叶下第一片叶长29.6±2厘米,叶宽2.15±0.2厘米。株型半松散,株高102.7±2.4厘米,茎杆黄色,茎粗4.13±1.5毫米,弹性中等蜡粉少。茎5节,主茎基部第一节间长2.77±0.29厘米,第二节间长9.0±1.3厘米,穗下节间长31.4±1.8厘米。单株分蘖0.25个,分蘖成穗率40%,全田植株整齐。 (3)穗部性状:穗全抽出,闭颖授粉,穗脖弯垂。穗部半弯。穗形长方形。穗长6.0±0.4厘米,四棱,小穗着生密度疏,颖壳黄色,外颖脉黄色,护颖窄。长芒、有齿、黄色。 (4)抗逆性: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性中,较抗倒伏。 2、门源青稞的内在品质 检测结果表明:门源青稞含淀粉量≥60%,蛋白质≥10%,膳量纤维≥6%。脂肪含量≥1.5%。门源青稞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是生产青稞制品的理想原料。

上一特产:门源蕨麻

下一特产:门源白牦牛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