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大黄

互助大黄

互助大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一.产品介绍

互助县地处高寒内陆,呈现明显的内陆型气候特征,生态环境独特,适宜大黄生长。互助大黄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唾液染成黄色,具有保肝、泻下、利胆、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2.1、土壤地貌情况: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三纵三横”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自然倾斜度为2.03°,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384米,最低点在高寨镇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连山支脉达坂山--青石岭横贯县境东北部,山北为互助河谷,山南是温水谷地,形成山岭与河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构成全县地势地貌的基本格架。县境山川相间,地貌特征比较复杂,地貌可分为北部高山地带、中部脑山滩地地带(俗称南山地区)、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川水河谷地带(俗称川水地区)四个类型。各地带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亦受其影响而垂直分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农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具有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2.2、水文情况:县境内有湟水河、水磨沟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马圈沟河大小天然河流6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除流经的湟水与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内全县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夏秋季为丰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2.3、气候情况:互助县境内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均气温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其优点是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合于种植互助大黄。

三.地域范围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依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9′,东经101°46′~102°45′之间。全县辖属19个乡镇。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合513.6万亩),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85%。耕地面积109.8万亩,草山面积103万亩,互助大黄分布在互助县威远镇、丹麻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高寨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等19个乡镇,种植规模达1.5万亩,总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22500万元。种植区域覆盖全县范围。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2018年6月20日,由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测定互助大黄按干燥品计,浸出物≥53.5%,总蒽醌含量≥1.77%;游离蒽醌含量≥0.856%。品种地区有效成分2015年中国药典标准含量测定值较标准值增减互助大黄互助县浸出物≥25%≥53.5%+28.5%总蒽醌≥1.5%≥1.77%+0.27%游离蒽醌≥0.2%≥0.856%+0.656%4.3药用价值互助大黄具有保肝、泻下、利胆、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收敛止泻、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利尿等作用。4.4安全要求互助大黄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3095有关要求的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互助大黄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上一特产:互助当归

下一特产:互助油菜籽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