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马铃薯

环县马铃薯

马铃薯俗称洋芋,在环县栽培历史悠久。据《庆阳通史》记载,清朝中期,马铃薯在环县就大面积种植,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环县志》中记载,环县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耐瘠薄,抗灾高产,易于种植。环县马铃薯个大、形圆、皮光、质优,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能度灾荒,属陇东特产。

在很早以前,人们把庆阳以北的环县称之为“北山”,而把这里的人叫做“洋芋蛋”。至今仍还习惯性的把环县人称之为“北山的洋芋蛋”。环县人为什么会得此名。并不是所谓北山人的体形和外貌长的像“洋芋”,而是他们的祖辈都是吃着“洋芋”长大,而且长的格外脱条、水灵,面如蛋皮一般,故得此名,人们也以此来形容北山人长得美貌。不言而喻,环县马铃薯已有了远古的种植历史,其品质和食用价值早已被人们认可。

环县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阔,可利用土地79.67万hm2,人均达到2.5 hm2,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总耕地面积20.48万hm2,人均耕地0.65 hm2,分别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和6.9倍。土壤以砂壤土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速效钾含量201.4 mL/kg。平均气温6.7~9.2 ℃,7月份平均气温20.4 ℃。海拔1 600 m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400 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与马铃薯生长需水规律相吻合,马铃薯生长需水满足率达62.2 %~96.4 %。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

环县马铃薯薯型整齐、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据测定,环县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3 %~18 %,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

环县马铃薯因其独特的品质特征,食味上乘,是环县乃至陇东人民“十全十美食物”。老百姓对环县马铃薯有这样的俗语:“土豆疙瘩是个宝,顿顿吃饭离不了”。著名的农民诗人孙万福同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作者)在1943年11月响应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捐献军粮一百石,主要是马铃薯干。因其成绩突出,被当选为边区劳动英模。在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时,他异常兴奋,随机唱了一首《环县洋芋蛋》——“洋芋疙瘩不一般,蒸煮炒炸花样全,搓成卜拉调点蒜,磨成肉肉登登软,做成糊糊洋芋面,它是边区的宝贝蛋”。毛主席高兴地说:“要是全国人民都能顿顿吃上环县洋芋蛋,那该多好啊!”。1936年,环县解放了,时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同志平易近人,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到群众家做客,喜欢喝小米粥、吃荞面、煮洋芋。当时县委机关临时设立在洪德城农民许明江家,有一次许明江专门做了洋芋糊糊面给习书记,习书记吃了后连声说:“洋芋糊糊面真好吃”。习书记离开环县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习书记说:“我还会来吃你们做的洋芋糊糊面”。

环县地域广阔,又地处边远山区,工矿企业少,自然隔离条件,病虫害不易传播蔓延,故环县马铃薯是天然的无公害农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支持,环县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县政府将马铃薯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建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县马铃薯品质。在保护和改良当地传统的早大白、紫荆花等优质地方品种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引进和推广了适应环县推广的优质新品种,应用脱毒种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防治病虫,推行垄作、地膜覆盖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环县马铃薯产量,面积逐年增加,年种植2.67万hm2左右,年总产40万吨以上。产地范围主要为环县北部的甜水、山城、秦团庄、南湫、芦家湾、罗山、毛井、车道、小南沟、虎洞10乡镇,县中南部的洪德、耿湾、环城、曲子等11乡镇户户均有种植,多以自家食用为主,商品量少。近年来,随着全县马铃薯商品生产的增多,环县马铃薯贮藏、加工销售体系逐渐形成,全县建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8个,建成标准化的种薯贮藏库12座,群众挖土贮藏窖2万多处,年贮藏能力已达5万吨左右。已建成大小淀粉、粉条加工厂8处,马铃薯精淀粉厂一处,年加工鲜薯能力5万吨,生产精淀粉8 000吨。环县马铃薯产品远销远销上海、广州、西安、郑州、兰州等地。

2013年,环县马铃薯产业协会申报的“环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0215822。

上一特产:米面铜锤

下一特产:环县皮影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