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面

腊八面

“过个腊八,长(chang)个杈把”是龙高地区的民谚,意思是腊八节过后,白昼时间一日长似一日,难熬的漫漫长夜就要缩短了。因此,本地居民腊八节即要庆祝一番,初七夜,居民手持长杈,围绕篝火,手之舞之蹈之,彻夜尽情狂欢。初八吃腊八面。腊八面很有讲究,初七即用上好的小麦粉加入灰水搋好面,以湿笼布覆盖,每隔半个时辰揉一次,揉过七八次之后,才用细而长的擀面杖擀成直径一米五左右的面片,选一块平整的地,用笤帚扫干净,用略湿的笼布揩去未扫净的细土,将面片晾在地上,待面片变得略干燥时,那面片可以用双手提起来,打眼瞭去,面片通体泛黄,黄中透白,呈透明状。接下来便是刂面了,圆面片经两次对折后,呈扇形,选一直角搭刀,一手按刀,一手按面,手劲使匀刂去,刂出的面以细而匀称为上乘。民谣传作“腊八面,似针线,几口气也吸不完,来年日子不断线。”形象地反映了对腊八面的审美要求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寄托。面条做好后,便该是准备臊子汤了,原料一般选用黄花、芫荽、葱、豆腐、臊子、辣面、鸡蛋、红萝卜,豆腐是主料,切成厚约三毫米,长约六毫米的菱形。鸡蛋煎成厚约一毫米左右的饼子,然后同红萝卜一样切成菱形。菱形的豆腐、鸡蛋饼、红萝卜入汤后方可漂起来,煎汤讲究漂,汤煎好后,红白黄绿一起漂浮汇集,色香味俱全。这种漂汤的讲究不仅在于色香味,同样也反映了民众向上的愿望。经过演绎,本地居民也以“都想漂浮,谁沉底呀”含蓄的批评那些不肯忍让、不想吃亏、只想占便宜的人。

腊八这天天未亮,各家各户便起床生火了,大家每年都暗中使劲儿看谁家先端出腊八面来,博得头彩。各家男人蹲在大门外,面儿上说笑打趣,心里唯恐自家的腊八面端出来迟了,性急沉不住气得边说笑边咳嗽,给媳妇送信号。待盘子端出来,便急不可耐的冲过去,并不接盘子,捞起一双筷子,端一碗面条,急乎乎的走到其他未端上面条的汉子跟前,假意捞起一筷头面条,招呼大伙吃,实质上是炫耀自家面条的做工,其他汉子也便拱手夸赞头彩得主内人的手艺。

本地居民吃腊八面不叫吃,嫌俗气,叫吸,就是攒足一口气将一筷头面条吸到口腔里,不嚼断,图这个顺畅、绵长、久远的口感。面条入口后,柔滑、绵软却有筋丝,极具质感,在碗里泡一半个钟头不发浓,仍然有质感,这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吸腊八面用的是安口窑、耀州窑的小花喇叭碗,白底蓝花,玲珑小巧,配上一团柔丝一样的腊八面,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呀。吸腊八面时,主妇一般都会怂恿子女多吃几碗,颂之曰“腊八面,吸八碗,成龙成凤不一般”。

这种做工精细的腊八面、吸腊八面的情景传说是公刘居彬时,公刘的夫人发明的,后来公刘的后人迁居岐山,岐山将这种面称为臊子面,不过做工却已经没有彬县腊八面那么精细,口味也差了许多。岐山人具有商品意识,已经使臊子面成为一种地方小吃品牌。

上一特产:底庙大葱

下一特产:旬邑意大利早红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