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尼火腿

底尼火腿

底尼村委会30余个自然村,近千户农户都是彝族。底尼隶属铜厂乡,距铜厂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易门县城23公里,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2.5℃。彝族人饲养的年猪,自幼崽时期便在这样的高寒气候环境里生长,耐心的彝族人以松毛为垫,以煮熟的苞谷面为主食,配以旱地里割的鲜草、打碎的麦秸秆进行喂养,民间称这样的猪为土猪。这种方式饲养出来的土猪,具有生长周期长、肉质鲜嫩清甜等特点。在底尼彝族村落,流传着“谁家的年猪养得大,谁家就有本事”的说法。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节令,也是高寒山区底尼人的“年猪节”。随着冬至的到来,年的脚步愈近,彝族人选择合适的日子,将饲养得毛光水滑、膘肥体壮的年猪杀了,摆上酒菜,诚邀亲朋欢聚一堂,分享年的喜悦。

杀年猪的日子里,从早到晚,农家小院都是一派热闹景象。几拨人各自忙碌着,男人们杀猪、煺毛……一切完毕后,取年猪肥瘦均匀的部分切片,拌上作料让孩子或城里来的亲戚体验装香肠,将完整卸下的四肢和部分肉块放阴凉干净的地方冷却,以备腌腊味之用,女人们洗菜、刷碗……准备饭菜,凉白肉、油炸排骨、辣椒炒肉等杀年猪才能吃到的新鲜菜品及彝族人自酿的米酒,会在晚饭时间端上桌。

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最少的作料及简单烹饪就能成就美味。席间,大口吃上几块肥而不腻的凉白肉,喝上几碗彝家自酿的米酒,这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待酒足饭饱,客人相继离去,天色已暗,备好的猪肉余温已散去,腌制腊味的手艺人摆开桌子,搬出腌缸、盐罐子、酒壶等,开始腌火腿、腌腊肉,忙碌起来。手艺人在反复搓揉间,权衡着酒与盐的量,一层层、一遍遍,直至装缸、封口、盖盖,整个程序需要一个多小时。腌制腊味关键看盐,对盐的把控全凭经验,盐多了肉质僵硬,少了肉质松软甚至变臭。除此之外,整个力度、手法等都很考究,而这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会受到彝族人的敬重和爱戴。

在高寒的气候条件里,缸里腌制着的肉慢慢发酵,盐水逐渐渗入肉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封腌制后,打开盖子,缸里腌制的腊味陆续被取出,用绳子拴住,待水分干后套袋保存。

彝族人将套袋的火腿挂于堂屋墙壁上,这不仅是彝山农家的一道风景,更是彝家的年货。在高寒山区的底尼,人们习惯早晚在堂屋里燃起火堆取暖、烧水、做罗锅饭。取暖御寒的阵阵烟火熏烤着墙上的火腿,久而久之,火腿有了柴火的清香,这也成为底尼火腿口感独特的原因。半年多后,新腿就可以食用了,但口感却不如老腿醇香。在底尼,很多彝族人家里都悬挂着几只不同年份的火腿。底尼火腿保存时间长达两年,肥瘦化成一体,也不会变质。

除夕夜,切开鲜红透亮散发着香气的火腿,采用蒸煮、爆炒、油炸等烹饪方式,均可保留火腿的原香;配以乳扇、鸡枞、辣椒等做炖菜,可为菜品提味;来一锅白芸豆、干板菜煮火腿,很远就能嗅到香味;配一撮干巴菌,炒个饭,饭的口感和卖相立马提升;选肥瘦适宜的部位,做面点或八宝饭,那口感很受大家喜爱……无论何种吃法,都能让彝族人在全家围坐的欢声笑语里得到满足。

彝族人的年,过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悠闲;彝族人的年,过的是一分团聚,一分甜蜜,更是一分幸福。在忙碌之中,在辛劳之后,浓郁的香味,温暖的情怀,彝族人用腊味寄托着对年的期盼、对儿女的挂念。而这浓浓的腊味年俗,也将彝族人的聪明和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一特产:易门羊全席

下一特产:易门板栗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