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紫胶

陇川紫胶

乡间的叫法是紫埂。傣语称“夯”,染或沾的意思。景颇语则叫“茂坎”,译成汉语就是粘胶。的确,在旧时代,少数民族同胞除了拿它做刀把的粘合剂或烧软焊塞器物的漏缝外,再难派上其它用场人。

  无论较早开拓陇川的德昂,或是稍后入居的傣家,都声称陇川紫胶是天生的。距今快有500年的明朝正德年间修的《云南志》,陇川条下,就把紫胶和孔雀等作为常见突出的特产载入正史官书。

  自然状态下的陇川紫胶,多寄生在牛肋巴、秧青、酸枣(麻贺)、大青树等枝条上。多数又集中在龙江河谷半坡下林带。盆都、罗朗、邦瓦、勐约沿线都有不少牛肋巴和秧青的混生林。野生胶源相当可观。民国二十六年(1937)前后,腾冲、龙陵客商来大肆收购,罗朗曾形成有名的紫胶街,正常年交易额在150驮左右(约10吨)。

  解放以后,紫胶名列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项目,实行集体为主 人工放养管理。六十年代在“千亩紫胶园,一人一头猪”口号下,掀起过营造三叶豆高产紫胶园为主的大干经济林运动,陇川坝两边台地大多被开垦种植,1972年全县紫胶林达到6535亩。1973年紫胶采收量创历史纪录,为11.8吨。

  陇川紫胶以泽纯正,含胶胶量高为长;以适应性广,自然增生强,病害少等特点为优势,以及生长茂盛的牛肋巴、秧青天然林做后盾尚有极大潜力可供开发利用。

上一特产:陇川大芋

下一特产:通天竹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