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黄牛

黄平黄牛

黄平黄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一.产品介绍

毛色多呈黄色,头部大小中等,额宽平,角型名为“倒八字角”。公牛颈粗短,肉垂发达,肩峰肥厚,前胸宽阔,背腰平直结合紧凑。母牛头颈较长,腹部较之公牛更为圆大且充实,后驱略微高于前驱。成年公牛体重310-350公斤,母牛233-250公斤。屠宰率为47-50%,净肉率为34.7-40%。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黄平县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部逐渐降低,境内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黄平黄牛具有役用性能强,适应山区饲养条件的优良特性,黄平县地形为北部山地隆起,为黔北高原武陵山脉的延伸,南部隆起山地为苗岭山脉的余系,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境内海拔高度属于典型的西南山区丘陵地形,海拔相对高度较大,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黄平黄牛的饲养提供了适宜的放牧环境。(2)气候情况黄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3-1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24.7℃,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日照数1104.7小时,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282天。黄平黄牛耐寒较耐热,黄平县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黄平黄牛的生长发育,充沛的降水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牧草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牧草品质好,为黄平黄牛的饲养提供了丰食优质的饲草饲料。(3)水资源黄平县境河流纵横密布,属长江水系,有大大小小100多条河流,主要有重安江、阳河、平溪河、西堰河、苗里河、野洞河。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8.62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年平均2.57亿立方米。全县建有多若繁星的沟塘和引水工程。截至2015年初,黄平县有一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632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34座蓄水容量2223.86万立方米,黄平县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为黄平黄牛役用放牧时提供了便利的饮水条件,也确保了黄平县饲料牧草和种植农作物的生长繁殖,保障了黄平黄牛的生长。(4)草场情况随着黄平县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今牧草地面积已经达到了42万公顷。由于土壤酸碱度适中加之土壤有机物含量较高,黄平本地自然生长的白茅、芒、细柄草、金茅等草被长势良好、品质好。在此基础上黄平县还从外引进金银草等适宜黄平县气候的草种,并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产品拓展了饲料的种类,增加了饲料的来源。黄平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为黄平黄牛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的生产生长环境,共同造就了黄平黄牛净肉率高,繁殖率高的优良特性。

三.地域范围

黄平黄牛的地域保护范围: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旧州镇、重安镇、谷陇镇、平溪镇、浪洞镇、上塘镇、野洞河镇、纸房乡、一碗水乡、翁坪乡共8镇3乡,142个行政村、8个社区和1个居委会,2个工业区(谷陇工业区和槐花工业区),东至谷陇镇斑鸠村,西至上塘镇黄泥坪村,南至重安镇何家寨村,北至纸房乡西堰村。东经107°35'40"~108°12'48″、北纬26°43'46″~27°14'30"之间。黄平黄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规模为10万头,年产量1.25万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毛色多呈黄色,头部大小中等,额宽平,角型名为“倒八字角”。公牛颈粗短,肉垂发达,肩峰肥厚,前胸宽阔,背腰平直结合紧凑。母牛头颈较长,腹部较之公牛更为圆大且充实,后驱略微高于前驱。成年公牛体重310-350公斤,母牛233-250公斤。屠宰率为47-50%,净肉率为34.7-40%。肉色鲜红,大理石纹明显,富有弹性,有光泽;汤色清澈,香味浓郁,肉质鲜嫩。(2)内在品质指标黄平黄牛牛肉中蛋白质≥20.5g/100g,脂肪≤1.9g/100g,氨基酸总量≥15.0g/100g,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其中钙≥3.2mg/100g,铁≥2.0mg/100g,钾≥320.0mg/100g,锌≥2.0mg/100g,硒≥6.5μg/100g。(3)产品质量要求养殖场选址、规划布局符合《畜牧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符合Y/T1167《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GB/T19525.2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准则》、《NY/T1169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水质符合NY5027《无公害食品备禽饮用水水质》畜禽饮用水水质的规定;采用GB18406.3《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进行检测;养殖场污染物的排放符合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上一特产:黄平金黄鸡

下一特产:黄平鸡稀饭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