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山乌骨鸡

螺髻山乌骨鸡

螺髻山乌骨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四川普格县畜牧局畜牧站申请登记保护的2个地理标志畜产品“螺髻山乌骨鸡”和“螺髻山黑猪”,经农业部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普格,彝语称之为“普基”,意为一个山垭口下的草甸子。普格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16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螺髻山,彝语称之为“安哈洛”意为五百里山峰,因主峰高耸、直查云端又型似美女发髻而得名,与西昌邛海、泸山相连,构成了融黄山、华山、张家界、西湖、滇池之“野、奇、峻、幽、险、秀”等特色为一体,以地质、森林、湖泊位基调的大型AAAA风景旅游区。 乌骨鸡普格彝语称“阿支也联”,螺髻山乌骨鸡养殖历史悠久,据《普格县志》第六篇第一节第157页记载:“农村主要家禽是鸡,家家户户都有喂养,都是本地品种,肉质鲜美,以敞放自由觅食为主,乌骨鸡药用价值较高……”据《普格县畜牧志》记载:“家家户户养鸡,乌骨鸡肉卵兼用,肉质鲜、味美,土乌鸡有较高药用价值”。 据《勒俄特依》(万物起源)记载,“天地开辟后,天上同时出现了6个太阳7个月亮,致使大地酷热难当,万物濒临灭绝,英雄支格阿鲁用射掉了5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但九天是亮的,九天又是黑的,洛伊大帝想让世界永远光明,想办法请求太阳菩萨,神鸡“东旨”出来请日月,为赢得日月的信任,自己变成了启明星,还嘱咐自己的子孙一天叫散三遍,一遍叫三次,迎日月出,送日月归,维护日月的正常运转......”可见鸡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独特的“鸡文化”深深融入了彝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与彝族的火文化、酒文化相辅相成。 普格螺髻山乌骨鸡,是普格县二半山以上山区彝族人民在特殊的气候、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选育形成的原始珍贵的地方品种,具备乌皮、乌骨、乌肉、乌内脏的基本特征,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药用、滋补、保健功能和选育开发价值,是彝族人民传统的吉祥待客和滋补美味,公鸡还作为传统火把节的斗鸡表演,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螺髻山乌骨鸡的养殖与引人入胜的彝族民风民俗和独具风情的旅游文化相融合。 随着普格县螺髻山旅游业的开发,彝族食用家畜家禽肉,都讲究一个“鲜”字,注重原汁原味,都是现杀现食,制作中也不添加过多的调味料。用螺髻山乌骨鸡制作的《烧鸡辣子汤》、《坨坨鸡》、《洋芋酸菜鸡》等彝族传统特色美食,与《坨坨猪肉》、《坨坨羊肉》、《坨坨牛肉》、《烤小猪》共同成为体现彝族风情的特色招牌菜,受到来自各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在祭祀、祈福、占卦、驱邪、去病等传统的宗教活动中也离不开螺髻山乌骨鸡和鸡蛋。在传统的彝族年里,第一天清晨点燃火塘,一家人先宰杀一只红羽乌骨鸡公鸡,做祭祀请族灵后才开始逐户宰杀年猪过年。彝族在宰杀鸡待客的时候都有看鸡头、鸡腿、鸡舌预吉凶,看运势的习俗。 在彝族的毕摩文化中,祭祀、祈福、占卦、驱邪、去病等传统的宗教活动都要采用螺髻山乌骨鸡和鸡蛋来进行。“鸡能避邪是沟通神灵的使者”就是 普格螺髻山乌骨鸡品种资源弥足珍贵,长期以来多为农户散养,多以野外自由放养为主。由于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螺髻山乌骨鸡独特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知和喜爱,经济价值和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

地域范围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河谷地带,地处凉山州南部,滇北高原北部,西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脉南部,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68公里,幅员面积1918平方公里。全县辖34个乡镇、1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7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8万人,是以彝族为主体、汉、回、苗、布依等16种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普格县螺髻山乌骨鸡主要分布在则木河、西洛河流域的红莫依达乡、马洪乡、洛甘乡、月吾乡、祝联乡、菜子乡、耶底乡、特兹乡、孟甘乡、甘天地乡、洛乌沟乡、辉隆乡、黎安乡、文坪等14个乡,海拔1800-2500米的山区。东起耶底乡耶底村,南到大坪乡堡里村,西到黎安乡干河沟村,北到红莫依达乡红莫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2°46′、北纬27°13′~27°30′。主产区年饲养量在10万只左右,多为农户在原生态的山林、草地等进行生态放养。

上一特产:普格高山乌洋芋

下一特产:螺髻山黑猪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