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丹参

禹州丹参

禹州丹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禹州丹参,河南省禹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禹州丹参据《吴普本草》及《名医别录》记载,已有近两千年的种植历史。禹州丹参根条细长长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条色上下均匀,皮厚,断面棕黄色,菊花纹理清晰。

内在品质

禹州丹参含水分≦12.5%(限定值不得超过13%)、总灰分≦5.6%(限定值不得超过10%);按干燥品计算,含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的总量≧0.27%(限定值不得少于0.25%),含丹酚酸B≧4.9%(限定值不得少于3.0%)。

土壤地貌

禹州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岗地和平原各占1/3,区域内有山头913座,海拔最高点1150.6米,最低点92.3米。土壤类型分为褐土和棕壤土两大类,主要有潮褐土、潮黄土、垆土、黄土等品种,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无污染,远离污染源,适宜丹参等深根性中药材的生长。

水文情况

禹境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达3.83亿立方米,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00多条,主干河流为颍河;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清潩河、涌泉河、吕梁江和兰河。各类水库35座,主要有白沙水库、纸坊水库、月湾水库、黄土岭水库、东炉水库、橡胶坝水库等。水利设施良好,排灌方便。地下水资源每年可调节水量0.9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可达38.56万亩。南水北调中线自南而北贯穿全境。

气候情况

禹州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数为2280小时;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3℃,7、8月份温度最高,1、12月份温度最低;生长期积温为5267.4℃,生长期较长,无霜期长达218天;地表温度平均为17.2℃,比年平均气温高出28℃,地温日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受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74.9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冬季雨雪较少,适宜丹参等中药材的生长需求。

历史渊源

据三国时期曹魏吴普所著的《吴普本草》中记载,禹州丹参已有近两千年的种植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中记载,河南禹州市地处嵩山的余脉,是丹参的道地产区。

2007年,禹州丹参取得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域地理标志认证保护。

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禹州丹参”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上一特产:禹州半夏

下一特产:禹州金银花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