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

东平湖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东平湖鲤鱼俗称红鱼,是山东名特水产品之一,以产于东平湖而得名。此鱼原产于黄河,东平湖与黄河相连,水讯时黄河鲤鱼随水进入湖内,湖内水质肥沃,适宜鱼类繁育生长,故黄河鲤鱼在湖内定居。

该鱼体扁而肥,背苍黑色,腹黄白色,尾鳍下叶呈叶红色,誉为“金翅金鳞”。鲤嘴两侧有触须一对,鳞大且有小黑斑纹,大小皆为三十六鳞。其肉嫩鲜美,食而不腻,含蛋白质21%,营养极为丰富,为鱼中之上品。历来为筵席佳肴,烹调有红烧、糖醋、酱汁、清蒸等做法,尤其是喜庆筵席更是不可缺少,取“鱼跃龙门”、“鲤礼同音”之意,为新人和亲朋致禧。

该鱼底层栖息,吞杂食,活动能力强,生长快。从清时至夏末,一年两次产卵。春季孵出的幼鱼,年底即可生长至0.5千克左右,翌年1千克以上。近年来,随着捕捞手段的先进,东平湖鲤鱼资源数量明显减少。为保护湖鲤,东产县水产局积极扩大人工养殖,2000年湖水、池塘养殖面积8万多亩,产量5万多吨,畅销济南、天津等地。

东平湖鲤鱼其体型修长,金鳞赤尾,体长与体高之比3以上,尾柄长与尾柄高等同,头背间呈缓缓上升的弧形,背部稍隆起,身体侧扁而腹部圆,须2对,鼻瓣明显;体侧鳞片金黄色,臀鳍、尾柄、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胸鳍、腹鳍橘黄色;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东平湖鲤的这种优美体态,使其在民间拥有“龙鱼”、“红鱼”的美誉。

东平湖鲤鱼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东平湖鲤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9.8%-23.5%;每百克鱼肉中脂肪含量为3.5-4.5g、钙42.17-44.52mg、磷209-220mg。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取东平湖鲤鱼并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检测出的17种氨基酸中,东平湖鲤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04.72;东平湖鲤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23。高支、低芳氨基酸混合物具有保肝作用,正常人和哺乳动物的支/芳值为3-3.5,当肝受损伤时则为1.0-1.5,东平湖鲤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接近正常人水平,多食用高支/低芳氨基酸的食物对肝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东平湖鲤鱼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46.17%。东平湖鲤肌肉共检测出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鱼油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脂肪酸的不饱和性,PUFA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预防和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并具有促进婴幼儿智力及脑发育等显著功能,高含量的PUFA能显著增加食物的香味,同时体现食物蛋白的多汁性。东平湖鲤肌肉中具有很高的MUFA和PUFA含量,也从侧面充分证明了东平湖鲤味美多汁且营养丰富。 同时,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检测了东平湖鲤肌肉4种微量元素(铁、铜、锰、锌)和4种常量元素(钙、镁、钠、钾)的含量。矿物元素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人体组织的生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正常渗透压的必要条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微量元素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外界环境供给,东平湖鲤肌肉中人体必需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可有效满足人体需求。 综上所述,东平湖鲤不仅味道鲜美,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殖意义。鱼片肉质洁白、纹理清晰,具鲜香味道;清炖,汤色鲜亮、肉质细腻、洁白如玉、清香扑鼻、口感爽滑、味道鲜美。

东平湖鲤鱼分布在整个东平湖。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其中新湖区418平方公里,老湖区209平方公里),老湖区常年水面16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46米时,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沿湖有新湖镇、老湖镇、银山镇、旧县乡、斑鸠店镇、戴庙镇、州城街道、商老庄乡、东平街道。东平湖鲤鱼的地域保护范围为整个东平湖,保护区范围面积为166.7平方公里,年产量3000吨,地理坐标为: A点:东经116°12′17.99″,北纬36°07′10.44″ B点:东经116°06′25.26″,北纬35°57′45.14″ C点:东经116°13′45.11″,北纬35°54′11.77″ D点:东经116°18′27.67″,北纬35°56′05.16″

上一特产:东平湖毛蟹

下一特产:东平湖莲藕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