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金针菇

灌南金针菇

灌南金针菇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灌南金针菇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灌南县现辖行政区域。

连云港灌南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灌南金针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时忆紫芝歌曲旧,尚寻黄独制颓龄,今晨暂辍青精饭,与洁方坛吟玉经。”这是元代诗人周砥对菌蕈的赞美,在古代诗词和楹联中这样赞美的语句比比皆是。而菌蕈文化更是存在于灌南蒋登科木刻、灌南古建设装饰雕刻艺术、灌南绘画和灌南盆景中。

记者了解到,灌南人利用灌南菌蕈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盆景,深得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青睐。今天灌南博物馆和收藏家保存着大量反映灌南菌蕈文化的木刻艺术珍品白蛇盗仙草、采珍献母、吉祥如意图、西王母蟠桃盛会、杨家将系列木刻等艺术作品,使灌南菌蕈文化向海内外传播,有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灌南不仅有浓厚的灌南菌蕈文化,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湿度较大等气候特征为金针菇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灌南县特有的土壤结构和充沛的木屑原料也为金针菇生长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目前灌南县已有金针菇生产企业29家,合作社50余家,栽培农户3000多户,拥有金针菇品牌二十多个,日产量高达200余吨,年产值高达12亿元,占了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以上。

据悉,为了做强金针菇文化品牌,2010年,灌南建成了全国首家以“菇菌、人与社会”为主题的“苏北菇菌文化展览馆”。同时规划建设了“中国菌都花城生态旅游区项目”,放大了菇菌文化等旅游特色。

一、品种

选用白色金针菇FD—1品种。

二、原辅料要求

产地范围内的杨树木加工成的木屑(杨木屑),杨木屑要堆积3至6月,玉米芯、豆秸秆、麸皮等要求新鲜,无霉变、结块、异味。

三、生产季节

9月和1月制袋。

四、拌料与装袋

按照确定的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混合、拌匀,含水量调节至60%至63%,pH值7至8。手工或机械装袋,锥形棒打预留孔穴,装料要松紧适中,高度约15 cm,每袋装干料重0.4㎏左右。

五、灭菌与接种

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保持16h;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1℃,保持2.5至3h。采用接种箱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或洁净室流水线接种。接种时栽培袋表面必须布满菌种,且要让部分菌种落入孔穴中,每瓶菌种接20至25袋。

六、管理

1.菌丝培养管理: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8℃至20℃,空气湿度60%至70%,暗光培养并适当通风。

2.出菇管理:采用“再生法”出菇管理。菌袋生理成熟后在培养室内降温刺激(温度12℃至14℃),诱导菇蕾形成。袋内形成密集的针尖菇蕾后用小刀割除栽培袋口上的塑料膜,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针尖菇倒伏后长出再生的整齐新菇蕾,新菇蕾形成馒头形进行套袋。出菇房温度控制在6℃至12℃、湿度85%至92%,CO2浓度控制在5000 ppm至15000ppm(不同的发育阶段控制不同的浓度)。

七、采收

菇柄长12至15cm,菌盖边缘内卷,直径1 cm大小即可采收。

八、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子实体色泽白亮,菌柄细长,盖小质细,整齐均匀,外形感观好,口感脆嫩爽滑。

2.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分(以鲜计),% ≤ 90.0

粗蛋白(以干计),% ≥ 18.0

粗纤维(以干计),% ≤ 12.0

灰分(以干计),% ≤ 8.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上一特产:灌南浅水藕

下一特产:云台板栗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