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苦荞

陇南苦荞

陇南苦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陇南苦荞,甘肃省陇南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陇南苦荞产自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汇地带,海拔1100-2700米的高寒二阴山地,种植历史悠久。陇南苦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0-90厘米,分枝,有细纵棱,呈绿色或浅紫色,果仁呈白色,味微苦。

外在感官品质

陇南苦荞属廖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40-90厘米,分枝,有细纵棱,呈绿色或浅紫色;瘦果长卵形,具有3棱脊和3条纵沟,上部棱角锐利,下部圆钝,有时呈波状齿,灰色或黑色,无光泽,长5.5-7.5毫米;果仁呈白色,味微苦;千粒重19.3克。

内在品质特征

陇南苦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8.8克/100克,脂肪≧0.9克/100克,膳食纤维≧19克/100克,淀粉≧51克/100克,锌≧1毫克/千克,维生素B1≧0.0毫克/100克,维生素B3(烟酸+烟酸胺)≧2100微克/100克,黄酮(以芦丁计)≧1.9%。

地貌土壤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的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陇南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水文情况

陇南江河溪流纵横密布,境内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间,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陇南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等48条,总长1297公里;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条,总长4756公里;三级支流有1651条,总长4313公里;四级支流有1312条,总长3428公里。百川争流,河网纵横,河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条。

气候条件

陇南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市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2~14℃≥10℃的积温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市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热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10℃积温3500—4000℃,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陇南全市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10℃的积温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间,耕地曲积约15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二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市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诲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积温小于2100℃,年最低气温在-20℃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市总耕地面积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历史渊源

“甘肃的苦荞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陇南、天水、庆阳、定西、白银都有苦荞种植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上就有关于苦荞的记载,称其为《五谷杂粮王》。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曲》及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可降气宽肠、祛积化滞、清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减肥等多种功效。

2018年12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陇南苦荞”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上一特产:河西猪

下一特产:西安玉雕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