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铁

观音铁

青山绿水风光好,土楼茶园香四溢。昔日农民粮仓爆满,算是殷实富足,而今坚持“兴茶富民”的发展战略的华安农民,却以“斤茶换担谷,担茶值千金”演绎着另一番喜人丰收景象。

景象一:1998年,华安茶园面积不足4000亩,如今,华安优质茶园面积达13.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1亩茶,4000多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干茶1万多吨,茶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可创产值10亿多元。

景象二: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前年和去年分别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农业总产值50%%以上来自茶产业。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000元,增长16%%以上。

景象三:华安县茶叶主产区仙都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作为漳州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仙都镇中圳村,更是通过发展茶叶产业而率先致富。以华安仙都铁观音为代表的华安茶神韵流传,名满四海。华安茶成为群众增收的最大亮点,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

茶业如何成为华安最有活力、独具魅力、深有潜力的一大强势特色支柱产业呢?

政府推动  产业发展

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二十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在清代,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这里的茶叶一年可产五季,具有“明前茶”、“冬片茶”两大优势。

建国后,茶业一直是华安的主要农业产业。到了1984年,茶叶派购取消,由于管理粗放,加工粗糙,茶叶每公斤仅卖4元多,农民种茶效益低下。同时,随着现代饮料的冲击,华安茶叶徘徊不前,走向低迷。在茶叶主产区仙都镇,有的茶农一年仅采摘两季的茶,有的干脆放弃茶园的管理。

面对毗邻安溪县铁观音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华安的茶叶走向何方?成了华安干部群众探讨的热门话题。

1998年前后,华安县领导专门邀请省茶科院的专家来调研,得到的结论是,华安与安溪的地理、气候相似,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铁观音、黄金桂、肉桂三种茶为试种品种。为了给茶品质一个“说法”,几个月后,华安举办了首届华安乌龙茶茶王赛,并邀请了茶界泰斗张天福前来品评。老先生一句“没想到华安茶居然这么好”,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县里因势利导,在仙都率先推广茶叶种植。当年华安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华安铁观音“茶王”以50克1.8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在华安茶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也吹响了复兴华安茶叶经济的号角,全县的茶农们振奋不已,抑制不住种茶创业的热情,开垦荒山,拓展茶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上一特产:华安玉

下一特产:漳州手抓面

特产推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食资讯更多美食资讯
美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