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家住在外滩边上一条叫四川路的路上,有事没事就往外滩跑,后来上中学,天天要到天文台摆渡去浦东的学校,那四年里每天更是在外滩要来回四次。
大概在两年前,有一次陪一个外地客户走外滩的观光隧道,从南京路外滩出来后我们就往天台的方向走。看着对面百年沧桑的老建筑,我们走得很慢。突然那客人问我,这里为什么叫外滩,我说我不知道,那客人又问我,现在在修建的外滩源是指哪些范围啊,我说我不知道,最后他带点失望的问我大名鼎鼎的外滩3号解放前是哪个公司的,我还是说我不知道。
那天回来后一个问题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我为什么会不知道呢?这以后大概三个多月里,花了不少时间在上海图书馆,又把外滩拍了一遍。
先发几张外滩的名片
在浦西看浦东
这是从浦东方向看外滩
这是看东方明珠的最佳位置
浦东的沿江段
浦东的沿江段
上海在一个半世纪开埠前老百姓基本上是在现在的老城隍庙那一带活动,所以那里现在还有老西门,大东门,大南门,小南门这样的名字,大境路上至今还保留了一小段老城墙。因此当早晨东边的太阳投过来的时候,叫醒了老城厢里的百姓,而在城外的那片滩涂上太阳只能投下一个大大的影子。
说外滩先说外滩信号台
外滩信号台
外滩信号台
在全世界现在仅有两座阿塔努布式的建筑(一座在挪威),还有一座就是上海的外滩信号台。
她的创建历史大概在1884年,是和上海的开埠密切相连的。自鸦片战争后1850年英国的玛丽伍德号邮轮首次开辟了香港上海的航线,随之气象保障成了一个迫切的需要。
上海开埠后英法传教士已经在上海进行了天文观察,1872年8月法国的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正式建立观象台,同年的12月开始观象,次年的5月便开始在隔天的报纸上发布观察资料。
1879年7月31日,台风袭击上海,上海损失重大,由此为上海建立气象预报提供了契机。1884年9月1日气象台正式对外服务,这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观察台之一。
外滩信号台建立之初是很简陋的,1926年开始了新信号台的建造计划,1927年8月新的信号落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信号台。
站在信号台前,其左手侧的前方是太古洋行。
太古洋行(中山东二路22号)
说老实话即使是一个老上海对那栋楼也不会很注意,以前这里是上海丰华圆珠笔厂,后来里面住了居民外表破旧不堪,前几年才把居民动迁出去,我去拍照的时候那里正在维修。
其实太古洋行在近代中国其影响力是仅次于怡和洋行的一个商贸公司。洋行的前身是约翰。斯威尔公司,公司建1816年,公司主要经营纺织制品,但公司在欧洲的经营却是几经兴衰,19世纪中叶公司到上海发展并取名太古洋行,在上海太古洋行主营航运业,1872年成立太古轮船公司,成为与怡和,期昌轮船公司并驾齐驱的三大轮船公司。
后来太古洋行又跻身于制糖和糖的运输,以至于我们现在在某个星级宾馆内喝咖啡时还能拿到一小包太古红糖或黄糖,再后来太古在香港发展了他的船坞业务和保险业务,其规模也是很大的,到20世纪初,太古拥有的运输船的吨位已经超过了怡和洋行,中国长江一带的航运运输基本上归太古洋行所垄断。
值得一提是,当时太古洋行的管理者常年住在上海,并在上海的兴国路一带建了数栋别墅,现在的兴国宾馆1号楼当年就是为太古洋行的大班建的。每逢过节或重要纪念日太古的高层就一定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