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纪80年代太古洋行的董事来到中国,中方把他们安排在1号楼开董事会,看到物是人非,事过境迁董事们各个唏嘘不已,百感交集。
法邮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
外滩信号台的正对面就是法邮大楼,这是法国人在外滩造的唯一的一栋房子(法国人在上海搞了一个地域很大的法租界,但他在外滩只建了这一栋房子,这个问题有机会的话在以后再说)。以前他一直是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所在地,后来经过一次大的装修他成了上海档案馆,大概05年吧我们还为他做了夜景灯光照明工程。
以前法国邮船公司的办公就是在这里,所以这里又叫“法邮大楼”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大楼建于1939年,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该大楼的设计R.Minutti此前曾为震旦大学作过精美的设计。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荷兰驻沪总领署、瑞典公使馆也曾设于此。
在这里,法国邮船公司开辟了“上海-法国”航线,周恩来就是乘坐法国邮船“波尔多”号赴法国留学的。
从法邮大楼出来向北走不了几步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路开埠前叫洋泾浜路,从路名可以看出,这里以前应该是有小河的。
由于洋泾浜路在地理上把中国居民和外国人隔开了,自然在洋泾浜路上中外的接触也就比较的多。所以在上海方言中,你要是说的英语不太地道就会说你说的是洋泾浜英语。再后来洋泾浜成了形容那些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不完全正确的事的一个名字。
跨过延安东路,外滩的全部精华就连续地一幕一幕向你展开了。
现在我们可以由南向北按顺序说说外滩的那些楼了。
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
这座大楼就是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中国北方市场总部,号称“外滩第一楼”。
1899年,麦克倍恩公司买入了外滩一号。1913年,公司拆除原建筑,在外滩的龙头位置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七层办公大楼,在当时是外滩上最高的一座建筑,故得名“外滩第一楼”。
1916年,大楼竣工后,麦克倍恩公司只是使用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房屋外租。190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九江路7号设立办事处,十年以后,亚细亚已经取得和美孚平起平坐的地位。
由于上海是亚细亚华北地区的营销中心,因此原来办事处的房屋已经无法与亚细亚如今的身价和地位相匹配,亚细亚公司相中了刚刚落成的麦克倍恩大楼,便租下了大楼内的大部分房屋。
亚细亚公司获准在大楼正门挂上“亚细亚”的标志,人们对大楼的称呼就渐渐变成了“亚细亚大楼”。
大楼是一座七层钢混结构建筑,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大楼的设计为折衷主义风格。大楼主体部分由不同的设计风格划分成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有明显的腰线划分。
一二层以花岗石面砖砌筑,临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的立面均有入口,外滩一侧为主入口。主入口设计成古典主义样式,门厅高两层,立有四根爱奥尼克柱,柱顶端托起一座断裂式弧形山墙。
三至五层墙体刻横向凹槽,中部略微内收,纵向排列三窗,顶窗为半圆弧形。四根两两排列的爱奥尼克柱贯通六七层中部,阳台外围有铁质护栏,六层窗户上饰有三角形小山花。
檐口上方的八层为1939年加建。大楼的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大天井,供人们活动。
再说说亚细亚火油公司,1880年,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东苏门答腊烟草公司的荷兰籍经理伊泽尔格尔在苏门答腊海滨发现了石油,1885年他在当地成功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他的项目得到了荷属东印度中央银行行长和当地总督的支持,在这些头面人物的出面下,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同意投资,但要求公司冠以皇家字样。1890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成立。
当时在亚洲市场上,美孚石油公司的规模是最大的。为了与美孚竞争,1903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与英国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亚细亚火油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和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