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大楼是日本日清洋行于1921年在外滩开始兴建,到1925年建成的一座商务用楼。
上海开埠后,最早打入上海的外商是英国商人,他们在上海开办了怡和洋行、沙逊洋行、太古洋行、卜内门洋行,随后美国商人也在沪开办了旗昌、琼记、慎昌、大来等洋行。
这些洋行有些不但经营进出口贸易,而且还在华经营航运。1858年开放长江通商口岸的《天津条约》签定,外国洋行纷纷拓展航运。
这一切使得觊觎中国利益很久的日本商人愤愤不平,尤其是在1894年“甲午海战”日本战胜之后。为了挤进来分一杯羹,1907年由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长江航运和大东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合资另组一家实力雄厚的轮船公司。
但在实力劣于英美的情况下,为了笼络清廷和中国商人并与欧美商人较量,以享有其他特权,日清洋行吸纳了少量的中国股,并在企业名称上大做文章取 名“日清轮船株式会社”。
“日”即日本,“清”是大清国。1912年清朝灭亡,仍一直未更此名。其总公司在日本东京,上海设分公司。上海人称“日清洋行”,有大小轮船数十条。
日清大楼高6层,建时因资金不足,与一个犹太人合资各建3层,由德和洋行设计,外立面为“日本近代西洋式”。日方除建下3层外,还建了地下室。
一至三层装饰考究。五与六层间有较深的挑檐,具有中式瓦檐风格。檐下窗框上有西式浮雕。门窗基本采用方形,在二、六层用硕大的半月形木格窗增加建筑的变化和柔和感。该建筑总体上是典型的西方三段式,其一、二层,三、四、五层,以及第六层分别组成三个段落单元,洋溢着欧洲复古主义风格。
中国通商银行(中山东一路6号)
华灯初上时
1897年是中国金融业划时代的一年,此前中国的金融业只是以典当,钱庄,票号,银号等较低级的形式存在。
1843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以英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开始侵入中国,1847年英国的丽如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机构,而到了1897年上海滩上的外国银行已达17家之多。
这一年也就是在第一家外资银行打入上海滩的50年之后才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银行,这家银行就是中国通商银行。
这一天翻开了中国民族现代金融史的第一页。通商银行是由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创办的,并获得了“拨存官款,发行纸币,经理国家证券”的三项特权。自此到20世纪初中国人自己的银行相继问世。
通商银行虽说是自己创办的,但其经营方式却采用了“汇丰模式”,通商银行请了一位洋人大班,因此开办早期的账册,票据等只能用英文记录,同时还加入了外商的银行同业公会,这样才在外滩的银行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由于通商银行以官股为主因此各行的总董或总经理不是候补道台就是地方豪绅再或者是退职官员,他们对银行的资产根本不当一回事,拿贷款做人情贪污舞弊谋取私利。因为管理混乱,1903年日本人大量盗印了该行的钞票从而引起挤兑风潮。1912年后不得不以工商股为多数以图资产保值增值。
1934年该行见许多商业银行都建了大楼,也不顾自己的呆账坏账,经营不善的现状也在今天的江西路福州路建了一座17楼的大楼(建设大楼),次年又因资金周转不灵只能将大楼卖给了中国建设银行,自己还是在外滩办公。
1937年见商办也不行,又改成官商合办,利用官方发行公债才得以获利。抗战期间该行迁去了重庆,在日占区和国统区之间贩运原料和农产品。
中国通商银行的位置原来是一家拍卖行,房子为东印度式样三层砖木结构的,1897年通商银行盘下经营后因不够使用于是在1906年请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师格兰顿设计,经过设计后翻建为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市政厅式样,经精心装饰使其具有哥特式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