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楼为假四层占地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41平方米,青砖红砖镶嵌的清水墙(解放后使用单位 粉上了水泥而有损原貌),房子为砖木结构,顶层有一大四小五座哥特式尖顶,尖顶的立面上有11 扇尖形窗,给人以空灵向上的神秘感。
大楼底层,二层都是顶部为半月形的大型落地窗,采光极好。四楼东面平台可以容纳上百人,是观赏黄浦江江潮的好地方。正门伸出宽敞的外门廊,使得在风雨天气进出者较为从容。门为券顶,4根巨大的廊柱具有典型的罗马风格。
电报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
大楼细部
今天中山东一路7号,旧时是由丹麦电报公司、丹俄电报公司、英挪电报公司三家公司于1869 年合资组成的大北电报公司,公司的总部设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上海电信事业的开始与大北电报公司有关。上海开埠后,国外发明不久的电信进入了租界。清同治
十年(1870年5月13日),大北电报公司与英商大东电报公司签约,上海以北归大北电报公司经营
,香港至上海之间由双方共同经营。
这样大北、大东和美商太平洋三家设在上海的外商公司控制了中国的通讯命脉。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九日(1871年4月18日),大北电报公司的沪港水线擅自登陆引入上海租界报房,开始收发上海至香港、日本、南亚及欧、美各国电报。
同年四月初五,开放中文电码电报。同年,大北公司又从日本长崎敷设第二条水线至上海,并擅自
在上海登陆开通,公开营业。
这样,在中国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电报通信网。1873年2月22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上海至香港水线开办上海—厦门公众电报业务,按万国电报通例收发电报。
光绪九年、1883年起,英、美、德、日等国又相继在上海设立电信公司,经营电报业务,最多时共有5个国家的9条电报水线,还在租界擅自设立了无线电台。外商在沪的电报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国际电信,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通信主权,而且赚取大量的白银。
清政府轮船招商局督办盛宣怀为对付外国电报公司的入侵,在国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下,向李鸿章提出仿照轮船招商局的方法,由官方建立电报局,自办电报 。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盛宣怀担任中国电报局总办。
盛宣怀与外商电报公司交涉,责令大北公司拆除非法设置的旱线,大东公司的海线也只能设在吴淞口的趸船上,迫使外商尊重中国的主权。
光绪七年十一月初八(1881年12月28日),国内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津沪电路正式开通,上海电报局对外营业,收发官商电报。这是中国自办电信事业的开端。
光绪十年春,津沪电报总局由津迁沪。此后,上海通向苏、浙、闽、粤及鄂、川等电报线相继建成
开通,国内电报通信汇接网初步形成,上海成为全国电报通信的中心。
1931年2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国际电台在上海建立,打破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国际电信事业的垄断。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是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工,次年建成。大楼的业主是
轮船招商局,大北电报公司租用。
大楼虽然仅有4层,但是建筑立面严守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原则,三段式结构。每层窗框上都有椭圆形式窗楣,窗的两侧设置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顶部两端黑色的穹窿非常醒目,尤其与立面的白墙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一、三、四层浅檐上有精美的图案装饰。大厅入口有5座长方形的正门,整个建筑体现的是端庄,只是通过穹顶、穹顶下半月形的凹棚和一楼两侧 窗檐下的半月形曲线,增加了建筑的生动。
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号)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成功,拉开了这个年轻的资主义国家对华贸易的序幕。
1789年和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旨在保护对华贸易的特别立法。在国会及地方政府推行一系列优
惠政策的鼓励下,一些美国人远涉重洋,前往中国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