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是沙磁文化的发祥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当时许多大学、工厂及政府机构也随之纷纷迁入磁器口周边地区,促进了磁器口商业贸易和文化活动的空前繁荣,使这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远东战区指挥中心和陪都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丁肇中、徐悲鸿、丰子垲、马寅初、罗家伦等众多名人留足期间,在国际国内形成了深远影响。
现在,磁器口是美食的天堂,不要说被誉为磁器口 “三宝” 的特色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还有著名的陈麻花、鸡杂、棉花糖等,就是川渝各地的美食也琳琅满目。
沿古镇小巷走,可以走到磁器口江边码头,这里有“磁器口更夫”雕塑,他与坐落于正街石坎边的“磁器口补鞋匠”,位于古镇清水门广场的“磁器口商贩”等雕塑以一样,已成为展示磁器口特色的新看点,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吸引来往游客纷纷驻足、留影纪念。磁器口古码头过去曾是嘉陵江下游最繁忙的码头之一,商贸极其繁华,往来船只众多,有“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美誉。磁器口码头风景优美,极富诗情画意。站在古码头观景台,望嘉陵江水缓缓东去,有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之感慨。
重庆巫山行---三峡博物馆 (3)
离开磁器口,我们转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的是想参观那誉为镇馆之宝的‘乌杨汉阙’,因为来重庆之前,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知道‘乌杨汉阙’发现始末。乌杨汉阙高5.4米,依次由脊饰、阙顶盖、上枋子层、扁石层、下枋子层、主阙体、阙基七部分构成。发现于忠县乌杨镇,是当地一名煤炭搬运工王洪祥在1998年8月挖草药时偶然发现。2001年发掘出土,是我国目前幸存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汉阙。
然而来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居然被告知,来得太迟,已经停止进馆。没法,望馆轻叹,只好是远远的对着博物馆大堂内乌杨汉阙拍照。
从西端博物馆东望,是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和正东面的重庆人民大礼堂,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走过正在进行装饰工程的人民广场,到重庆人民大礼堂参观,这座礼堂采用中国传统轴线对称手法,配以轴式的南北两翼,观外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布局和谐、雕梁画栋、飞檐走壁,主体的顶部很像北京的天坛。进内有大舞台一座,观众席四楼一底,座位5000个,如今是重庆市大型庆典、隆重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
重庆巫山行---洪崖洞(4)
离开重庆人民广场,我们转往洪崖洞参观。洪崖洞是在高达75米的悬崖上“雄起”的一座壮美瑰丽的世界奇观——中华悬崖城。它位于重庆解放碑沧白路,拥有23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时,就是一处军事要塞。在其后的悠长岁月中,洪崖洞相继形成江隘炮台、镇江古寺、东川书院、明代城墙、天成巷街等众多历史遗迹,还留下了洪崖滴翠、嘉陵夕照等巴渝十二景中的两大景观,以及独具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和吊脚楼文化。
如今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是2005年重庆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之一,“让世界了解重庆,让世界爱上重庆”的佳作之地,是重庆目前唯一遗留的一处老山城人文景观,更是重庆市最新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2012年6月3日加入济南三人行户外组织,行程20公里,上下十余个山头。紧张刺激,体力达到极限,仍在54人的队伍中前例。简言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