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饺子(馄饨)一定要皮薄肉鲜:面调好后用面杖压成圆形,共4次。每压一次摊平后要撒小粉,防止起粘。饺馅用鲜猪后座肉去皮去骨,剁碎后放入酱油、麻油及少量碱水,葱姜等,徐徐渗入冷水用手臂搅拌,至肉泥发粘即成。包饺子也有讲究,外形象麻雀头,边似荷叶,底若金钱。下锅装碗后,个个头向上,像朵朵荷花。虾籽饺面亦系该店首创。市面上饺子或光面是分开出售的。王学成摸透了顾客心理,将此合二为一,花钱不多,能尝两种口味。共和春锅贴在市民中也十分享名,除制馅与饺面相同外,主要是用平底铁锅用文火烤得香脆,一边撒水,一边浇油,使锅贴内外渗透,外脆内嫩,底色金黄,浓香可口。不仅本地居民品尝,常有不少外地客人慕名而来。
富春茶社
富春茶社位于得胜桥,属于扬州老城区,始创于1885年。资料上说,100余年来,富春茶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 富春茶社
努力和精心经营,逐步形成了花、茶、点、菜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被公认为淮扬菜点的正宗代表。巴金、朱自清、冰心、林散之、吴作人、梅兰芳、赵丹等大家及文艺巨匠都留下了墨宝和赞语。
富春茶社本来并不是茶馆,而是一家“花局”。清代末年,古城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遗风依然盛行,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扬州人陈霭亭租赁了得胜桥巷内的十几间民房和几分空地,创设了“富春花局”,栽培四季花卉,创作各式盆景应市。1910年(清宣统二年),陈霭亭去世,其子陈步云继承父业,继续经营。
民国初年,周谷人任扬州商会会长,他70多岁的父亲周颖孝有一个嗜好,就是天天要上茶馆吃茶。当时的茶馆不是什么好地方,店老板都是安清帮头目,茶馆就是他们的“堂口”,不少流氓常在那里吃“讲茶”(即他们中间发生了纠纷,请“老头子”出面处理),以及做不正当的交易。周谷人不愿父亲和这些人接触,担心会影响到他的商会工作以及自己的声誉,但又无法劝说老父亲,颇为烦恼。当时商会有一所“商业中学”,陈步云在校内任庶务员,他便向周谷人建议,在他的花局里自办茶馆,专供老太爷和朋友们享用。周谷人认为这主意很好,便积极支持陈步云筹办,于是,茶社就此开张了。起初茶社不挂招牌,一直保留“花局”名义,以免清帮中人来找麻烦。后来,陈步云才将花局改名为“藏春坞茶社”,又更名为“借园俱乐部”,最后定名为“富春茶社”。一时,盐商士绅与文人名流,常常来此赏花、品茗、弈棋、吟诗,非常热闹。陈步云为迎合客人们的需要,除供应茶水外,又请来了高手师傅,雇用了堂倌、伙计,增加供应包子、点心,生意十分兴隆。
富春点心在迄今为止的80余年间,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始终以其独特风味饮誉海内外,经久不衰。
1913年,一位俗称“黄大麻子”的黄姓师傅,对传统点心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大受顾客欢迎。黄师傅制作的油糕通体半透明,柔韧异常,层层相叠又层层相分,甜糯适度而爽口;翡翠烧卖则以绿色菜叶为馅,口味有甜有咸,馅心绿色透过薄皮,形如碧玉。此二点被誉为扬州面点的“双绝”。另有一位师傅叫陈永祥,除了精于制作酥饼、双麻烧饼等点心外,煨面是他的杰作。他煨的面入味而不烂,品种多,味道好,脍炙人口。
1915年黄师傅去世以后,领班名师尹长山在包子的花色品种上下了一番功夫,三丁包子即为他所首创。当时富春下面一律用鸡汤,每天用鸡量在50只左右,这样,鸡肉、鸡皮以及下脚料没法处理,尹长山就和陈步云老板商量,将鸡肉切成丁子,外加猪肉丁和笋丁,做成三丁包子。开始吃的人并不多,后来慢慢就大受欢迎了。同时,师傅们还用多余的鸡皮拌干丝,或做成鸡皮饺;鸡翅、鸡头、鸡爪则做成“飞、叫、跳”,供人下酒。这样,既增加了品种,又避免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