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传,商初,有匡俗先生,往庐山寻道求仙。匡俗字君孝,亦字子孝。因其寻道求仙之事为朝廷所悉,故天子请之出山相助,其却避潜于深山,后无踪影,羽化成仙。故把其寻道求仙之地称为“神仙之庐”。因姓匡,故称“匡山”,亦称“匡庐”。至宋,避太祖赵匡胤讳,故改称“庐山”。
又曾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同老子, 骑白驴,入山炼丹,其均“得道成仙”,山上留空庐,人去庐存,故称“庐山”。
又曾传,匡俗父为东野王,曾同都阳令吴芮,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病逝。朝廷为彰其功勋,封其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其兄弟七人,好道术,均在都阳湖边大山中寻道求仙,故称为庐山。
诗一: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二: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 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 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 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 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 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 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 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 永愿辞人间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
诗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四:一山飞驰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下一篇:庐山!!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