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知道要来太原出差的消息后,我上网查了一下太原的旅游景点和特色小吃,最后拟定去柳巷,虽然知道那里只是一个商业区,就如同天津的滨江道,和平路,但是那里确实是太原的一个标志,如果有人来天津而没有到过劝业场一带,我们可能也认为是种遗憾呢。上网查到了如何乘坐公交车从酒店去柳巷,又查了些在柳巷能够吃到的山西特色小吃。充分准备后,乘飞机奔赴太原。
我住的酒店在太原的尖草坪区,听这名字就知道远离市中心。从酒店出来走两步就到了公交车站,乘101路公交车,从上车的西涧河站到宽银幕站大约八九站的距离,但是这么多站都是在一条直直的马路上,就是一个弯儿都没有拐,这是我在其他城市坐公交车没见到过的,肯定不用担心像在武汉那样坐过了站。
在2002年第一次来太原的时候,导游介绍我们晚上可以到柳巷去转转。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叫柳巷这个名字,因为一般都说花街柳巷,不是什么好地方。上网查了一下,据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在攻打太原之前潜入城内查探敌情,不幸被发现,逃至一条小巷,被一老妇人所救。为感谢老夫人,常遇春顺手折下一棵柳枝,告诉老妇人待攻城之日将它插于门前,他的士兵看到,定然会保其平安。老妇人将之一承诺告知周围四邻,于是那条小巷的人家户户插柳,在攻城激战时,常遇春的军队见到插有柳枝的巷子,格外保护,秋毫无犯。后来,人们将门前柳枝种下,生根发芽后,逐渐绿柳成荫,这条巷子就逐渐被称为柳巷。
在宽银幕下车后,又问了一下路边的保安,再次确认了去柳巷的路。穿过天桥,来到对面的大街上。气温很高,街面上都有穿夏装的人了。前行不远,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这应该就是柳巷的核心区了,有点儿向天津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的样子,前后是柳巷和柳巷南路,另外两条分别是钟楼街和桥头街。
对面的路口一仿古建筑,门口的匾额上从右向左大书“六味斋”,
并在最左面下方有乾隆三年(竖排)三个小字,
再一看旁边的另一面墙上还挂着太原市历史建筑的牌子呢。
走进六味斋,里面倒是吃饭的地方,但是像是一个早点部一样,墙上的牌子写着东西的名字和价钱,顾客排队买票后,去另一个柜台取东西,没有什么煎炒烹炸,就是热一热,或炸一炸,然后自己端着东西在找坐位去吃。里面的空间很大,但桌子(就像早点部里面的方桌,两边是椅子,忘了是单个的椅子还是条椅了)都是沿着墙面摆的,中间的空间留给了卖糕点的柜台。已经快三点了,我都饿都够呛了,心想就在这儿吃点什么吧,虽然墙上写的那些食品的名称一点儿也勾不起多少食欲,我想哪怕先来碗猫耳朵儿也好,毕竟是山西面食吗。不成想在我前面的几个小姑娘商量着要吃什么,磨磨唧唧地,半天也没有确定好。再环顾了一下坐在窗边的几个食客吃的东西,最后决定,饿着肚子出来,继续寻找感兴趣的山西特色小吃。
到六味斋对面的街上,走两步,在街边门脸房的后面,就发现这里倒是个美食集散地,一条小街,两边都是各式的餐馆,看着倒也干净整齐。细看之下才知道这条街叫老鼠街。
不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怎么都用这句话浓缩成了街名了,真是不求一帅,但求一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