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云 谱

会画画的人,都知道南昌有个青云谱,不会画画的呢,就不一定知道了,除非是老道士,因为青云谱是一座古代的道观。明亡后朱元璋的一个后人叫朱耷的,隐居在这里画画,画得还不错,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人,叫八大山人。通常来说皇帝的后人是没什么出息的,有吃有喝有玩,也不需要什么出息,朱元璋的后代,想接着做皇帝的,一个被陆秀夫背着投海而死,一个被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来勒死,像朱耷这样隐姓埋名活下来,还画得一手好画,实属凤毛麟角。

小时候听大人说,朱耷把八大山人四个字,写得既像哭之,又像笑之,表现了他对前朝的伤怀,这种解释是否有后人的附会,不得而知,不过他的画和书法确实还是不错的,毕竟是皇族出身,布局简洁,意境高远,显示出孤傲的自我。他画的鱼总是翻白眼的,以示对清廷不屑,一副明亡我不亡的派头,山水则配着枯藤老树,满目秋凉。满人以区区几十万人灭了大明,汉人总是不服,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之初,都还要利用反清复明的口号呢。

像许多寺庙和道观一样,青云谱里面也是黑乎乎的,看什么都不太清楚,似乎太清楚了,就没有奥秘了。只有阳光下的老树与荷叶,看着还比较明朗。据说青云谱里藏有大量朱耷原作,平日秘不示人,达官要人来了,才会拿出来。平日老百姓能看到的,是黑白照片和碑帖,有的碑是当代人凿的,线条粗糙变形。

我在观看碑帖长廊时,听见一个女孩用关切的口吻,问她的男朋友,也不知道这个古人,住在哪八座山上?男朋友答瞎说,那是人家的学名。他大概把这个大画家,当作一种昆虫了。有人说南昌因为有了青云谱,才有了文化味,那说的是以前,现在的青云谱四周,都在大兴土木,更多的是商业味。朱耷当年由道观进一趟南昌城,要走半天,现在乘旅游公交车,半小时就到了。

(青 云 谱)

上一篇:南昌游记

下一篇:南昌与庐山之行

热门游记
  • 庐山真实游记—2007.8.17-8.19

    昨天刚刚结束庐山三日游,晚上八点才回到南京的家中,今天来公司上班两条腿都在打颤,那个酸痛劲呀,无法言表。第一天早晨6点从南京出发,14点到位于庐山南边的白鹿洞书院,据称是宋代的高等学府,院内果然幽静,有小溪和林间小道,但是比较热。门票30,儿童20,不看也罢。接着去号称陶渊明故里的桃花源漂流,据我个人猜测是哪个承包商新搞定的一个项目,并且导游收到的回扣相当高。其实只是一条浅溪,在上游筑了一个小坝蓄...
  • 07年上海-庐山游记及攻略

    上海—庐山游记第一日:晚上南站乘K287到南昌21:05开车第二日:早上列车晚点10分钟,7:45到南昌.出了站丁字路口就是2路公交的终点站,乘2路内环到滕王阁下车往前走50米就是.买了门票50元/张.里面,没想到里面的电梯还要收钱1元/位.现在的滕王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可惜牌扁都在装修,门口有一副对联是毛主席的御笔!.遥望八一大桥.出了...
  • 同识庐山真面目

    题记背过的诗早已成为记忆的碎片。但是,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记得,诗仙道来的气魄总让人遐想身临其境是种怎样的震撼;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记得,苏老先生富哲理的光华与内之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还记得,三月的挑花四月开,从不等人的大自然也会有特例的时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还记得,当人们热衷于香格里拉那片神秘的土地,是否还记得在中原古人早为我们...
  • 在庐山的早饭后的首个行程

    2005年春节,我和损友上庐山,虽然只有两日行程,但是两日都是很精彩。而其中一个最喜欢的景点就是芦林湖。当初,我们没有计划到这个景点的,只不过,我们乘搭的的士经过这个湖,发觉在蓝天的映衬下的景色妙绝,所以,就停下来。这个景点当时没有游客,格外宁静。我就是特别喜欢这份宁静,因为自己可以融入大自然,而且多点空间让自己思考,并可以好好构思拍摄的灵感。刚刚下车,走到湖畔的时候,发觉披上白雪的山景加上在恬静...
  • 我也啰嗦几句庐山

    自庐山回来之后,陷入北京滚滚车流,尾气污染,各色人等,眼睛不时被空气中四处飘荡的沙尘所侵蚀,流着眼泪。真是怀念庐山纯净的自然空气啊。我们两家人四个大人两个小孩于7月28日晚上8:30自北京踏上了开往九江的列车,之前与网友热推的庐山香山缘别墅张老板定好了住宿及接站事宜。7月29日一早6:40准时抵达九江,顺利坐上了来接站的小吴的汽车,向庐山出发。九江至庐山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盘山公路据说有2百多个弯,...
  • 游三叠泉

    (征文)三叠泉游记小悟前不久,有幸随团走了趟江西,更是有机会一睹庐山三叠泉瀑布的风采,期间一些所见所感,忍不住想说出来与大家一同探酌。庐山瀑布不止一条,但是被唐代大诗人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所描绘的却只有一条——三叠泉瀑布。在去观赏三叠泉瀑布的途中,一幅壮美的风景映入眼帘:一千四百多级的台阶近乎直上直下地垂向深谷,三三两两的游客或上或下,更有一些抬着滑竿儿的人穿...